磁铁党支部丨评论:脚踏乡土 不负韶华

2018-05-11 06:40  

用不负韶华来形容已近50岁的“磁铁支部”书记刘大卫似乎有点不准确,但是他的一言一行就是在诠释,作为一个奋斗在新时代的人,不辜负时代的重托、群众的期盼,不辜负能为乡亲办实事的好时光。

我先后在宜都市4个乡镇工作过,接触的村支书中,不乏优秀者,但像刘大卫这样与群众真正心连心的,还是头一个。群众的每一个电话,每一次来访,他都能给予一个暖心的回应。记得他刚到弭水桥村任书记那年,有一天,他开车在路上走,主动停车顺带村里一位老人。得知老人要去30里外走亲戚后,他二话没说,将老人送到目的地。当老人问起他的名字时,他对老人说:“我是刘大卫,新来的村书记,以后有什么事就给我打电话。”我想,这一简单的举动,老人除了感激外,更会对这位初来的新书记产生信任。路上顺带乡亲,并不是刘大卫的偶尔之举。他每次遇到村民,总要停下来,哪怕村民不上车,只是寒暄几句,群众的心肯定也是热乎的。

与刘大卫共事了近4年,这四年,在他的带领下,弭水桥村从四年前负债十万余元、基础设施落后、干群关系紧张的“三类村”蝶变为村集体经济突破80万元,村民收入大幅增长的先进村。这些巨变,带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和惊喜。仔细一想,这跟他工作中的规矩和“土办法”不无关系。

我们常说,“要密切联系群众,要深入群众了解民情”,但刘大卫就以“每户必访”这个办法,实实在在做到了。6个月,访800多户,收集村民的“抱怨”、解开村民的心结,“两委”班子成员回家常常都是半夜。他们把感化群众、凝聚民心,放在了脚踏实地的走访过程中,民心自然齐了。

随着弭水桥村近几年的发展,刘大卫有很多次投资入股的机会,但他都放弃了。他不是怕亏钱,而是担心群众有看法。从年入千万,到现在自己的产业完全停步,他的牺牲是巨大的。当我依然看到他每天带劲地为村民办事,我就知道了,财富对于他而言已经升华成价值。

不负韶华,他身上干事创业的激情同样感染了我。在许多人选择安逸的年纪,50岁的刘大卫,每天仍然在为村民四处奔波,为村里发展想点子、谋思路,在看到老家的泥巴路、土坯房后,他毅然放弃自己的企业,回乡当村官,满怀报答桑梓情怀的豪情。没有所谓的官商强强联合,只有一颗热爱家乡的赤子之心和一个带领乡亲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

刘大卫回乡是能人回乡、能人治村,不仅如此他还网罗了一批能人回乡为村里谋发展。九凤谷的投资人裴道兵、民营企业家黄华、青年后备干部刘德华、李云菲、鲜于应鑫等。就连曾经对村“两委”完全不信任的茶厂老板刘波,如今也成了六组组长,他成立的茶叶专业合作社,几乎把全村所有的精准扶贫户纳入成了会员。

从村民茶园里套种13.7万株紫薇,为农民和集体挣得第一桶金开始,他始终以一种独特的企业家眼光,来经营这个村,创新“公司+村委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昔日无人问津的丑溪,如今变成了游人如织的“九凤谷”。“五一”三天假期,三峡九凤谷游客近2万人,单从门票收入提成村集体就达4万余元,三天4万元的集体收入,搁在4年前的弭水桥,村民想都不敢想。

刘大卫青年时期入伍,刻苦训练,成为全团标兵,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退伍后,他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作风,从保安做起,通过在异乡多年不断的努力打拼, 苦尽甘来收获成功。部队的训练、党的教育,使他无论身处何地,都自觉遵守法律、恪守诚信,发挥先锋带头作用。在外打拼的经历,使他更能换位思考,更“接地气”,与村民打成一片。弭水桥村的成功,也推动了我们乡镇各村掀起了比、学、赶、超的热潮,如今的五眼泉镇,可谓是“人心聚齐了,队伍好带了”。 (文/周治 作者系宜都市五眼泉镇党委书记)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