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树”为镜 植绿于心 ——浦江“故事树”引发宜昌思考

2018-12-03 06:46  

10月14日,三峡日报刊登了《一株树的意外之死:脚踩泥土,你不该只爱眼里的风景》,并由此开辟专栏,欢迎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浦江‘故事树’引发的宜昌思考”大讨论。

截至11月底,共收稿50多件,刊登25件。其中,既有县市区党政领导、市直部门负责人的思考领悟,也有基层社区的评议心声,还有专家学者的深析建言。宜昌发布、三峡日报双微、三峡宜昌网跟进转发,网友开展热烈讨论。

回望这棵树在宜昌激荡起的绿色涟漪,我们收获良多:检视了旅游出行中的个体行为,凝聚了共护生态共建文明的共识,启迪了坚持群众观念、人民中心的重要性,迈出了利益同向机制的构建步伐……

文明旅游才能让风景更美

思考的原点仍然清晰、痛惜:因为游客眼里只有风景,无视老伯的荞麦田,肆意践踏,让老伯一气之下砍掉了“故事树”。如果游客能够做到文明旅游,爱护环境,那么风景不仅能保留下来,而且会因为游客的文明行为变得更加美丽。

讨论的开掘也有宽度。有读者认为,文明的缺失,被毁坏的风景已不止一棵“共籽树”。无论是有形的规则,还是无形的素养,都如一道特殊的护栏,心中没有“护栏”又何以守得住绿水青山?欲得风景入眼文明入心,需修好人文,才能长久地美美与共。

市城管委党组书记、主任贾立呼吁,一座城市的颜值,不止在于山水与建筑,更在于文明的高度。传承人文生态之美,是城管份内之事,同样也是全民参与的应尽之责。

利益相关者可耦合共生

如果“故事树”没有被砍,它怎样成为“摇钱树”?这是讨论的另一个方向。

三峡大学长江三峡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黄华认为,由于利益相关者整合滞后、不足,导致全域旅游时代新型旅游资源价值贬损毁失。资本、地方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不仅要保护这一棵“共籽树”的生境,更要将农户的田园、农业资源进一步挖掘、彰显、造景,引导农户参与旅游开发、减弱对于传统产业的依赖,形成生态保护、资源开发的良性循环。

夷陵区委书记王玺玮提出,只有建立与老百姓的利益同向机制,才能充分调动乡村振兴利益主体和本地农民的积极性。地方的实践,要坚持景村共建、景人互利。

网友W留言说,在推进乡村振兴的今天,引导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不单单是要着力于生产力的提高,审慎适度地开发旅游资源同样重要。只有处理好城乡融合过程中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发生的矛盾,类似游客伤田、农户伤景的尴尬现象才会越来越少。

共同构建绿色生态画卷

思考的升华,直指“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的宜昌实践。

宜都市委书记罗联峰表示,要在建立体制机制上下功夫,让农民群众立足乡村提高致富的本领,在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中,发自内心地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如此,保住一时一地的自然美景、留住各村各乡的淳朴本真才有丰厚的人文土壤。

可喜的是,热议还促进了现实问题的解决。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有些地方的绿化树一砍了之,本报跟踪推出《小区改造,这些树该砍不该砍?》的报道,为小区改造中绿植保护提供了清晰的路径。

读者文木的期盼,可以代表我们的态度,可以作为这次大讨论的结语——

“共籽树事件”折射出来的其实是如何共建文明社会的问题。文明是社会之森林酝酿出来的新鲜空气,只有森林中每一株树木都心怀换位之心、敬畏之心向阳而生,文明社会的森林才能和谐协调、郁郁葱葱。(三峡日报 记者 翟雪莲)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