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城市文明的“宜昌现象”

2018-12-08 09:14  

12月7日晚,新编黄梅戏《花漾年华》在宜昌剧院演出。本剧以“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农民义工”李文英为原型创作而成,用黄梅戏的表现形式,再现棉田守望者李文英灿烂的人生。 记者 吴延陵 何冠英 摄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船行江河,离不开压舱石。人立社会,也需要 “压舱石”。这种“压舱石”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社会认知。有了它,人就能定心固魂、遵向从矩,自身发展就会正途健步,城市发展也将获得推力。

宜昌在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的探索中,十分注重“人”“城”双修、“人城共进”。选定“铸魂育人”的路径,宜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植厚培文化文明,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在人的心灵里搞建设,打造人人向往的文明之城。

用信念铸忠诚

宜昌把理论武装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推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将理想信念融入文明创建全过程,筑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宜昌以市委中心组为龙头,坚持“学习一个专题、调研一个课题、解决一个问题、推动一项工作”,创新中心组学习方式,兴起“百千万”理论学习热潮。开设网上理论学习在线平台,10万名党员干部网上理论测试,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等经验多次被中央主流媒体推介。

80岁的宜昌市委党校退休教师陈人海,对党的信仰始终如一,他克服癌症病魔,奋战二十载、十易其稿,用颤抖的手写出近百万字党史巨著《中国共产党为什么特别有力量》,诠释了“终身跟党走,一生报党恩”的忠诚信仰,被誉为“峡江红烛”。

革命理想高于天。全市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涌现出“峡江红烛”陈人海、“夷陵大禹”张宗淮、“农民义工”李文英等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强市凝聚起强大的力量。

用乡音传党音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进千家万户,促进学懂弄通做实,必须加强基层理论宣讲。

宜昌创新农村宣讲方式方法,打造了一支生活在百姓身边、活跃在田间地头的乡土宣讲队伍。这支1400余人的“乡土宣讲队”,以乡音传党音、以村情释国情,每年开展基层理论宣讲1万场、受众30万人次,被中宣部评为湖北唯一的全国理论宣讲先进集体,被群众亲切地成为“精神货郎”。

70多岁的移民干部王昌梅,义务为群众宣讲党的理论50年、讲课1000场,越讲越觉得“不忘初心更坚定”“继续前进更有力”。伍家岗艾家嘴社区“爱讲团”宣讲队80多名党员进社区楼栋、进家庭学校,把党的好声音、新政策送到百姓心坎上。

科学理论是“指路灯”,是“导航仪”。我市通过有温度的宣讲、有情怀的解读、有实效的互动,创新亲民、益民、利民的理论宣讲大众化模式,推动群众深入学理论、用理论,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用党心聚民心

村在“边边上”,路在“悬崖上”,田在“岩皮上”,屋在“吊坎上”——这是曾经的长阳深度贫困村都镇湾镇峰岩村。这里又称“红色峰岩”,因为红六军第五十师曾扎营于此,100多名峰岩儿女追随贺龙闹过革命。

带领群众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峰岩村“两委”班子年人均出勤300天以上,最高的350天。村中党员则包片带动贫困户脱贫。2016年,该村在宜昌重点贫困村中首批脱贫出列。抚今追昔,村民们感叹:“多亏有个好支部。”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支部。”时代不断前进,这句老话历久弥新,真味一直不变。

宜昌始终树牢抓基层、打基础的鲜明导向,全领域、全地域、全要素、全功能推动基层党组织系统建设,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力、组织动员力、群众向心力和发展推动力,真正让党员生活在群众中、群众生活在集体中、基层阵地筑牢在百姓心中。

党的十九大代表、出租车司机王华君自发成立“流动党员之家”“农民工服务中心”,5年建成8个党支部、凝聚622名党员,带动秭归籍2.8万名农民工扎根宜昌发展,被誉为“红色义工”。

如今,全市11000多个基层党支部,像“流动党员之家”一样聚队伍、谋发展、办实事、解难题,密切了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三峡日报记者 肖敏)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