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农村“精神家园” 兴山县古夫镇文化建设观察

2019-05-13 08:24  

春暖花开的季节,记者走进兴山县古夫镇,耳闻目睹的是让人心动的图画:文化广场练舞步、活动室里唱歌曲、农家书屋学技术、村头院坝看电影,农家院里欢歌笑语……

“文化古夫”的魅力,正成为普通百姓不可或缺的精神追求!

理论宣讲强筋壮骨

走进龙池村,油菜花在阳光下呈现出一片片金色的海洋。见到龙池村党支部书记孙玉娥,她正在为举办村第三届油菜花节忙碌着。

地处香溪河左岸的龙池村海拔1500多米,交通不便,村里又没有优势产业。如何寻找一条致富路,带领全村农户脱贫奔小康,成了孙宜娥当村书记后的一块心病。

孙宜娥至今记得,2016年镇里成立讲师团,龙池村党支部一班人在看到讲师团“菜单”的当晚就定下“菜单”:选定讲师团胡珊珊的乡村旅游这一课。第二天,胡珊珊带着精心准备好的课件,为60多名党员群众上了一堂生动的乡村旅游课。

随后,龙池村积极争取项目,多方筹措资金,成功打造千亩油菜花田;建设龙池龙眼、龙柱等景观,扩宽现有道路里程、等级,开放仙侣山景区,年年举办油菜花节。吸引上万人到龙池村旅游,攥着票子的村民看到络绎不绝的游客笑开了花。

“真是没想到,我们这个穷山村如今变得这么美!这要感谢上次那个‘批批踢’让我们开了眼界。”老党员万忠珊嘴里的“批批踢”,说的就是胡珊珊精心制作的PPT课件。

在人的头脑中搞“建设”,必须用科学的理论。古夫镇党委书记向月军介绍,自2016年至今,在全镇范围内集合一批懂政策、懂理论、会实践、有经验的党员干部及乡村贤达,组建“百人讲师团”。讲师团通过“对标选课”、“定点送课”的模式,把正确的理论、先进的理念、实用的技能送到全镇各个基层党组织和干部群众脑海中,激发全镇干事创业的活力。

像龙池村这样的例子在古夫镇还有很多,为了确保郑万高铁顺利建设,北斗社区请讲师团为社区党员群众讲政策、讲前景、讲发展,统一了党员群众认识,引导大家支持高铁建设。咸水村请讲师团宣讲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半年时间里,咸水村依靠发展光伏发电项目,将集体经济收入提高到30多万元。

文化乐民润物无声

“人间天路板舍通车了!”1月2日,平水村在海拔1100多米的板舍小组举行公路全线开通仪式。村里的民间艺人刘成元带着他的围鼓班子自发来到现场,吹响喜庆的唢呐,敲起欢快的围鼓……

刘成元说,板舍共有76户216人,祖祖辈辈肩挑背驮,把路修通成为世世代代的梦想。“感谢精准扶贫让百姓圆梦了,我们理应来庆贺哈!”

“为了实现中国梦,党员干部责任大……”走进古夫,在乡村简易戏台上、在社区露天广场上,你随时可以看到百姓演、百姓看,百姓笑得合不拢嘴的场景。

据古夫镇镇长谢清和生介绍:古夫镇山大人稀,农民文化生活单一,长期过着“床头、田头、筷子头”的单调生活。该镇经过深入调研和思考,决定用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以丰富的文化生活让百姓乐起来。

自2009年开始,古夫镇由文化中心牵头负责,在所辖的10个村(社区)分别成立了民间文化协会,培训民间艺人,整合演唱歌词,配备服装道具和乐器,每年补贴数万元活动经费,并到村、到组开展大型惠民文艺巡回演出。

数十年来,古夫镇挑选了一批善于运用群众语言、擅长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的村组干部及“永久牌”民间艺人为骨干,组成了100多人的民间文艺演出团队。通过接地气的演出,寓教于乐,激发了大家一心跟党走、共圆中国梦的壮志豪情。

农村文艺演出队进村入户,用身边人演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产生的好效果,是对“风行担当”古夫精神的最好诠释。

古洞村村民李成刚,曾经是打牌赌博的老手,整天东游西逛不务正业,有一次观看了村里的演出后,深受启发,大力发展柑橘产业,一举成为该村脱贫致富的榜样。他把自己的故事改编成地花鼓《苕二哥》,一经演出,场场爆满,粉丝无数。

精神富裕引领文明

咸水村是省级深度贫困村,3月16日,记者来到该村三溪河易地搬迁扶贫安置小区,只见文化广场、农家书屋、扶贫超市等设施一应俱全。

正在扶贫车间培植柑橘、白茶苗的贫困户妇女杜代梅坦言:“家门口上一天班挣80块钱。累了可以跳跳广场舞,雨天到农家书屋翻翻书,现在吃不愁穿不愁,日子过得比蜜甜!”

古夫镇在建设“文化古夫”中,特别注重用身边的典型引路,激发群众的精神动力,学好人做好人,富口袋富脑袋,从而引领乡风文明。

古夫镇先后推出了“孝爱侄女”孙晓菊、“孝心女婿”邓清林等先进典型,并把他们的事迹制作成电视短片,编成文艺节目,通过道德讲堂、“村村响”广播、文艺演出广泛传播,让村民学有榜样,追有标杆。

深渡河村黄裕姣开办了一家农家乐,年收入达到10多万元。她不计报酬主动报名参加文艺演出队,不仅表演踩堂戏《老表看戏》,还担任主持人。因此耽误了不少生意,但她说很充实,也学到了不少东西。

古洞村返乡青年万忠华投资30多万元兴建的沼气池,最直接的受益者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和周边47户贫困户,他免费为他们安装管道和灶具,无偿提供沼气、沼液。

万忠华还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小区旁建起了年饲养2万只蛋鸡的“扶贫车间”,使周边12户贫困户长期在此打工,增收致富。低保户王俊生在养鸡厂开车运送鸡蛋,月工资3500元,残疾人谈飞飞在养鸡厂做机修工作,月收入达到3000元。

名扬四海的最美水上公路兴建时,深渡河村有39户农民的房子要整修,部分农民的耕地要占用。该镇通过文艺演出形式,帮助村民算明白账、长远账,使征迁矛盾迅速得到化解。

近年来,全镇10个村(社区)就有4个村获得市级文明村和市级文明新风示范村称号,7个村获得县级文明村称号,有近900个农户成为“星级文明户”。

文化的力量,让古夫更加自信地奔跑在科学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蔡钧庭 通讯员 陈昌亮 马超)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