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 成风化俗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相关内容解读

2021-11-19 08:03   三峡日报  

11月18日,在伍家岗区万寿桥街道杨岔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在一起交流。 记者 黄翔 通讯员 朱晶晶 摄

图为宜都市陆城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通讯员 谢超 摄

近年来,宜昌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积极践行群众路线,着力构筑运转高效、服务优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机制,大力推动宜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提质增效。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4个,实践所112个,实践站1645个,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覆盖,常态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努力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成为引导群众坚定自信、鼓舞斗志、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信仰中心。

什么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指整合现有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以县、乡镇、村三级为单元,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党的方针政策、培育主流价值、活跃文化生活、推动移风易俗的农村基层宣传思想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心。今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将由县、乡、村向城市社区、窗口行业拓展、延伸。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基本定位和目标任务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基本定位和目标任务概括为:一个目标、四个定位、“五主”职责定位、五项重点工作、三个到位、提升六个能力,这也是开展此项工作的总要求。

——一个目标: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创新方式方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动员和激励广大农村群众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四个定位:一是高举思想旗帜,把中心建设成为学习传播科学理论的大众平台;二是落实政治责任,把中心建设成为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阵地;三是围绕立德树人,把中心建设成为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的精神家园;四是完善运行机制,把中心建设成为开展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广阔舞台。

——“五主”职责定位:党委主责,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宣传部主抓,宣传部要牵头抓总;职能部门主动,相关职能部门要主动融入和作为,不能当看客;志愿者主力,所有活动要以志愿者为主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基层群众主体,群众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工作主体,他们既是工作对象,也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

——五项重点工作: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

——三个到位:阵地资源整合到位、体制机制健全到位、服务群众精准到位。

——提升六个能力:

一是提升动员能力,既落实县级党委主体责任,又注重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形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强大力量,形成“一呼百应”“应者云集”良好态势。

二是提升整合能力,贯彻“激活、整合、下沉、共享”的要求,使现有各级各类资源焕发活力、配置优化、统筹使用、协同运行,充分发挥文明实践资源阵地的最大效能。

三是提升引导能力,重点强化思想引领、突出价值引领、做好文化引领,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四是提升服务能力,着力在建好质优量足的志愿服务队伍、打造务实有用的志愿服务项目、健全平战结合的志愿服务机制上下功夫,把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精准化常态化便利化品牌化要求落到实处。

五是提升创新能力,着力在思路理念、破解难题、载体手段等方面实现创新,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百花园”。

六是提升保障能力,重点在建好用好管好新时代文明实践基金上持续用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持久深入。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基本要求

健全基本组织体系

县(市、区)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市、区)党委书记担任中心主任,县(市、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担任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县(市、区)文明办一体化运作,配置一定的工作力量。

健全基本队伍体系

●组建志愿服务总队。县(市、区)党委书记担任总队长,每半年至少参加1次文明实践活动。总队配置“8+N”志愿服务队伍,“8”即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服务、助学支教、医疗卫生、科学普及、法律服务、资源环保、扶贫帮困等8类常备队伍,“N”即若干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志愿服务队伍。

●大力发展志愿服务组织。要广泛引导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新社会阶层等成立志愿服务组织。

●县(市、区)域注册志愿者人数占本地常住人口的比例>18%。党员干部带头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在职党员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率达到80%,人均每年参与志愿服务5次以上,时长达20小时。(2023年达到50%以上)

扎实开展五类基本活动

●开展理论宣讲活动。组织开展“两团多队”理论宣讲和百姓宣讲、文艺宣讲、典型宣讲、线上宣讲,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开展党的政策宣讲活动。组织专家、学者、百姓宣讲员等深入宣传阐释党中央大政方针政策和各级党委、政府落实举措,特别是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等,把与农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政策讲透彻。

●开展科学知识普及活动。组织群众学习掌握农业科技、实用科普、卫生健康、环境保护、法律规章、文体知识等,推动养成垃圾分类、使用公筷公勺、禁食野生动物等习惯。

●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办好节日庆典、“三下乡”、“戏曲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等活动,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常态化开展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乡村(社区)广场舞、地方戏曲演出、农民运动会等文体活动。

●开展培育文明风尚活动。发挥红白理事会、村民(社区居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开展移风易俗,遏制大操大办、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薄养厚葬等不良习气。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规民约,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身边好人等推选活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开展厉行节约、制止浪费宣传教育行动。

建立健全五项基本制度

●联系指导制度。县(市、区)文明委成员单位和职能部门包点,联系指导乡镇(街道)、村(社区),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调研指导,研究解决文明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结合党政机关干部下沉社区“双报到、双报告”,每年组织2次以上下沉志愿服务活动。

●活动管理制度。按照收集需求、项目设计、信息发布、招募注册、组织培训、活动开展、效果评估、总结完善、资料归档流程,规范志愿服务活动。落实群众点单、中心(所、站)制单、层层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供需精准对接要求,每个月收集1次群众志愿服务需求。根据群众需求建设志愿服务项目库,定期发布项目指导目录、服务清单。

●志愿者培训制度。坚持先培训再上岗。每半年至少开展1次志愿服务骨干培训。探索建立志愿者培训基地。

●志愿服务激励嘉许制度。每年推选宣传一批事迹突出、群众认可、示范性强的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建立完善志愿服务回馈机制,推行志愿服务“时间银行”“积分制”等志愿服务时间储蓄机制。

●效果评价与绩效考核制度。采取入户调查、随机抽查、网上调查等方式,从群众满意度、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文化繁荣、生态保护等方面开展工作效果调查,形成评价报告。每年至少评价1次。

强化三项基本保障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整合打通县(市、区)域内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健身体育等平台,统筹使用,协调运行。探索建立志愿服务项目的孵化基地,推动志愿服务持续发展。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志愿服务事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有志愿服务组织承接公共服务的项目。探索成立新时代志愿服务基金,畅通个人、企业志愿服务捐助渠道。

●志愿服务事业纳入县(市、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纳入应急管理工作体系。志愿服务要求体现到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团体章程中。(记者 刘晶晶 通讯员 韩烨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