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跃升强引擎——喜迎宜昌市第七次党代会系列综述②

2021-11-30 06:43   三峡日报  

图为广汽传祺运动智能轿跑“影豹”车型在宜昌工厂下线,进入量产阶段。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付蓓蓓 摄

连日来,在宜昌高新区白洋园区,邦普一体化电池材料产业园项目正抓紧施工,现场铁臂挥舞、车辆穿梭、马达轰鸣,一派繁忙景象。

未来,千亿级的新能源产业将从这里平地而起,成为宜昌“万亿”蓝图最重要的拼图之一。

邦普项目的横空出世,并非偶然,而是时与势的必然。市第六次党代会以来,宜昌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强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用牺牲一时的发展速度来换取更高质量的发展。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进入“十四五”,宜昌肩负起省委赋予的“南部列阵”主引擎之责,加快从踩油门向加油门转换,引爆一个又一个“邦普”,推动产业形成跃升态势,为实力提升、能级跨越提供有力支撑。

抢抓机遇,“链”强九大产业

进入“十四五”,宜昌如何朝着“稳居全国城市50强、GDP突破7000亿”的目标迈进,必须找准产业发展的支撑基础在哪里,未来哪些产业可以形成突破性、爆发性的经济增长点。

换言之,须以善谋抢先机。今年6月,市委六届十五次全会给出答案:大力推进绿色化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清洁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旅游、现代特色农业、食品饮料、建筑建材等九大产业发展,千方百计建链补链延链强链。

宏伟目标的科学制订,充分考虑了市六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基础。五年来,宜昌始终把产业发展放在重中之重位置,以绿色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加快产业跨越式提升、蝶变式发展。

曾经,宜昌化工大而不强、泛而不精,甚至面临安全环保隐患。随着“关改搬转”的一声哨响,田田化工、香溪化工等一批化工企业的烟囱轰然倒地,彻底砸碎了对落后产业的幻想,激发了对新兴动能的渴望。

不破不立、破立并举。几年间,宜昌加快建设枝江、宜都两大专业化工园区,推动三宁乙二醇等一批重点项目加速投产,精细化工占化工产业比重由整治前的18.6%提高到目前的36.2%,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循环化、国际化方向迈出实质性步伐。

磷化工是宜昌最具优势的细分领域。市委全会明确提出,要打造精细磷化中心,推动化工向新材料、新能源拓展延伸。随着投资320亿元的宁德时代项目、投资145亿元的三宁尼龙纺织特种纤维材料项目,投资100亿元的山东海科新能源电解液溶剂、广州天赐新能源材料等项目陆续落地,我市绿色化工裂变跃升,跨入新赛道,并逐步形成“领跑”态势。 

长久的积淀,让生物医药产业拥有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113家,包括人福、安琪等一批龙头企业。即使在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2020年,依然完成总产值360.79亿元,实现营业收入346.83亿元,实现利润43.66亿元,获批上市3个一类创新药。

为把生物医药打造成为永不落幕的产业地标,宜昌在产业布局上,规划宜昌高新区、宜都两个园区,白洋、夷陵、枝江、远安四个园区,努力形成“两主四辅”的空间格局。未来,将重点聚焦高端化学药、原料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及医疗用品、生物药、康养医疗等6大领域精准发力,力争“十四五”末产值突破千亿。

引领“宜昌制造”向“宜昌智造”升级,广汽乘用车宜昌项目是标志性项目之一。今年“影豹”车型成功下线,意味着全市智能制造水平再上新台阶。与此同时,宜昌加强与新能源车企接触,希望补齐整车制造“拼图”,合力做强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

此外,宜昌水能资源丰富,以全国0.2%的土地装备了全国7%的水电装机容量;大数据产业来势良好、正值风口。拥有不可复制的世界级旅游资源,及各类旅游资源747处,5A级景区4家。清洁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旅游等产业已具备一定规模,正欲振翅高飞。

科技创新,“智”惠“四梁八柱”

11月9日,省科技厅发布了《湖北区域科技创新生态指数报告》,宜昌位列全省市州第一位,其中宜昌企业科技创新指数以85.47分位列全省第一,领先第二名12.65分。

这是宜昌五年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个缩影。2019年,宜昌成功迈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位居全国创新型城市第53位。连续10届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科技创新综合考评先进市州”,连续两年荣获省委省政府科技创新综合考评优秀等次第一名。创新综合实力、科技创新生态指数、科技创新资源评价稳居全省同类市州第一。

尤其是今年,在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下,宜昌提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绿色化工创新升级示范区、“宜荆荆恩”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引领区、长江经济带清洁能源创新应用样板区、全省“南部列阵”产业创新策源地,全力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四梁八柱” ,创新活力继续迸发。

根据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我市将着力完善以“三峡实验室、高新区、环三峡大学创新圈、科教城、市域创新联合体、宜荆荆恩科创走廊”为主体的创新体系。预计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年均增速提高到14%以上,占GDP比重提高到3.2%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22%,形成辐射带动“宜荆荆恩”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到2035年,成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科创中心。

6月,宜昌牵头成立“宜荆荆恩”城市群区域创新联盟,开展中国创新创业挑战赛“宜荆荆恩”片区赛,启动“宜荆荆恩科创走廊”“环三峡大学科创生态圈”规划编制,区域创新合作实现破题开篇。

11月,作为省委省政府实施“科技强省”战略的重大举措,支撑宜昌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高能级重大创新平台——三峡实验室实质运行。该实验室组建106人核心科研团队入驻,投资5000余万元采购科研设备,市本级财政拨付到位经费4000万元,设立了1000万元的开放基金和创新基金,已启动重点科研攻关。

同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初见成效。4月,全国第二个、中部地区第一个电子化学品专区项目在宜昌开工建设。目前,已建成年产10.5万吨湿电子化学品规模,达产后将形成年产55万吨整体规模,可实现系列电子化学品替代进口,成为国内一流的电子化学品研发生产基地,为突破集成电路国际封锁“卡脖子”问题作出贡献。

兴发集团是专区建设发展的主力军,在微电子新材料产业,充分掌握了电子级磷酸、电子级混配化学品、电子级硫酸等生产核心技术。其中,“芯片用超高纯电子级磷酸及高选择性蚀刻液生产关键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7月,宜昌人福药业两款创新药物上市发布。磷丙泊酚二钠是中国首款获批的水溶性丙泊酚前体药物,是公司第二个1类新药。咪达唑仑口服溶液是国内第一个获批的具有儿童术前镇静用药适应症的口服溶剂型镇静药,填补了国内空白。

创新发展离不开智力支撑。日前,宜昌制定出台“1+4”人才新政,再造人才创新体系,正式吹响了建设“勇立时代潮头、人人近悦远来”的人才友好型城市的号角。

招大引强,树起“邦普标杆”

招商引资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和源头活水。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跟不上,产业发展就会“掉链子”、综合实力就难以“上档次”。

五年来,宜昌始终以第一力度狠抓第一要务,强力推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累计完成投资过万亿元,其中2018年以来全市投资总量稳居全省前列。

“十四五”开局之年,要把疫情损失补回来、把应有增长追回来,抓好扩投资格外重要。这一年,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实现了招大引强上的历史性突破。

截至目前,全市开工100亿元以上重点产业项目3个,协议投资额380亿元;新签约100亿元以上项目4个,其中投资320亿元的宁德时代邦普项目近期即将开工,在宜总投资有望超过500亿元;在谈100亿元以上项目15个,一批投资过百亿项目有望年内签约。

这得益于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先后7次带队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拜访目标企业,离不开各地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208次外出招商。

从县域看,8个县市区均有超50亿元的大项目签约,可谓遍地开花、硕果累累。枝江无区位、资源优势,但依托本地企业三宁,成功吸引天赐材料、山东海科等国内锂电池材料头部企业落户,集齐了四大主材生产企业,为宜昌新能源产业链嵌入了重要一环。

招大商、大招商的气场已经形成,如何把产业立市、项目兴城落到实处?狠抓落地亦是重中之重。

在省委省政府和省直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宁德时代邦普项目签约后,所有审批手续一周内全部办结,为实现 “12月初开工、2023年投产”目标奠定了基础。深感市委市政府的服务保障强而有力,宁德时代于是决定再度追加投资。

项目集中开工是宜昌多年来的传统。今年,我市每2个月以“主会场(现场)+分会场(视频)”的方式, 先后举办全市集中开工活动8次,总投资2185亿元的427个重大项目拉开建设序幕。

我市还制定了《宜昌市投资和项目建设考核办法》,定期开展项目拉练、观摩评比、精准调度,营造比学赶超浓厚氛围。到10月底,全市省市重点项目开工率、投资完成率均提前完成了100%的年度目标任务。(记者高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