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善治理——宜昌建设和谐社区幸福家园观察

2022-06-18 08:26   三峡日报  

全市一个停车场、物业服务品质提升、老旧小区改造、加装电梯、清凉教室、营养午餐……近年来,宜昌变“管理”为“治理”,把一桩桩好事实事,办在老百姓的贴心处、心坎上。

从“管”到“治”,一字之差,却是理念的变化。在扎实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深入推进筑堡工程的过程中,宜昌坚持进一步激发群众的主体意识、家园意识,发动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推进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评,致力于创新治理体系、走好善治之路。

日前,记者走进城区三个小区,探寻幸福家园、共建共享的“宜昌实践”。

跟着党员加油干

在西陵区学院街道墨池巷社区,从垃圾分类、矛盾调处、志愿服务,到“清违行动”、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每一项工作都有社区党员干部身先士卒的身影。

人看人,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社区党委书记马雨涵说,这其中既有下沉党员干部,也有自管党员、离退休党员,社区点点滴滴的改变,离不开他们发挥“主心骨”作用,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美岸长堤小区“停车难”一直是“老大难”,车位数量少、停车不规范,堵车更堵心。小区党支部书记龚亚芹和支部党员对反映的问题进行走访,深入居民家中征求意见建议。“能不能把闲置地块挤一挤,建一个停车场”“资源要合理利用,可以尝试错峰停车”……你一言我一语中,如何解决“停车难”渐渐有了眉目。

共识有了、办法有了,资金怎么办?众筹成为优选项。龚亚芹和支部党员干部带头捐款,并利用自身社会资源发动企业助力,在小区全体业主支持下,共筹措155万元改造资金。

“钱有了,但压力更大了。”龚亚芹坦言,“如果工作做不好,基层组织的威信受损,今后工作就不好开展了。”于是,党员干部的脚底板跑得更勤了,特别是对搞建设可能带来的不便,他们挨家挨户做好解释工作。

经过数月改造,小区原有的空置地段上,新建40余个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停车位管理引进“互联网+”智能化手段,实行“错时停车”,堵车乱象消失了;对靠近沿江大道停车场的道路刷黑,建设车棚等基础设施,还打造了一面滨江文化墙。

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居民参与小区建设的热情高涨。热心的楼栋长、大爷大妈经常找党员和物业,拉家常、谈想法,争着出主意。龚亚芹感慨说道:“勿以‘事闲’而不理,勿以‘事小’而不为,‘针头线脑’不解决好也有可能拖成‘老大难’。”

墨池巷社区还活跃着一支党员先锋志愿服务队。他们由党员、退役军人、入党积极分子、社会组织、志愿者组成,平均年龄62岁,是治安管理、社区服务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作为成员之一,76岁的退休老党员李冬生说,“发挥余热,回报党恩、回报社会,是我应该做的。”

如果把党组织比作钢筋,那么人民群众就是混凝土,有机锚固在一起,才能让基层治理的根基坚如磐石。马雨涵说,坚持党建引领,依托基层组织,发挥党员模范先锋作用,就一定能凝聚起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

有事大家商量办

张家坡社区工行小区的花坛里,金菊等多个品种鲜花争芳斗艳。一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菜地。

改变,源自小区居民陈文秀的一条建议:“菜地蚊虫滋生,很不美观,希望能种植鲜花,交给小区会养花的人打理。”小区 “小板凳大民生”协商议事会上,大家畅所欲言,这条建议获得一致通过。随后,社区购买花卉绿植,楼栋居民积极参与,大家一起建围栏、垫泥土、除杂草,爱花达人主动认领后期养护,脏乱的菜地成了怡人的花坛。

张家坡社区是老旧片区,如何变管理为治理,社区党委积极搭建睦邻协商议事平台,建立完善“提、议、定、做、评”五步工作法,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到小区事务中来,让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基层治理迸发空前活力。

东山大道279号宿舍建于上世纪90年代,曾是张家坡社区无人管理的老旧楼院。

一位刘姓居民说起以前的情况直摇头,“院子巷道很深,因为靠近公交车站又没有大门,不仅陌生人随意进出,而且还成了‘方便’之地。”

社区党委得知后,组织支部党员、纪检委员、居民召开议事会,通过“大家谈”的形式进行商讨,达成封闭管理、治安共维的共识。有了党组织牵头党员带头,楼栋居民齐上阵。普通党员陈传玉成立“睦邻”自管小组,每个单元楼设一名“睦邻管家”,大家一起关心参与院落环境卫生维护、安全巡逻、矛盾调处,“陌邻”变成了“睦邻”。

依托“小板凳”,社区下辖各小区召开40余场议事会,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00余起,协调解决下水道堵塞、堡坎移树修枝、公共区域安装门禁、晾晒衣架、充电桩等问题50余个,受益群众近4000人。

社区副主任周超表示,要以党员“干”带动群众“跟”,杜绝出现“干部干、群众看”“干部满腔热情、群众却不领情”,真正变“你和我”为“我们”。

多元力量助力干

6月8日晚,伍家岗区八一路社区“0+4”矛盾纠纷调解队队长徐廷荣,第5次来到金峡小区调解居民王勇父子矛盾。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王勇父子从最初的抗拒,开始慢慢打开心结、敞开心扉、坦诚交流。

“0+4”矛盾纠纷调解队由社区网格员、小区业委会成员、物业公司职工和居民志愿者组成,已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00多起,是八一路社区创新打造“支部+社团”党建品牌,以社会组织助力基层治理的生动缩影。

八一路社区积极探索“自治+共治”的大党建思路,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趣缘、业缘”为纽带,先后组建“八一班”、新韵文学社、环保酵素推广站等16个社团,成为组织居民、宣传居民、凝聚居民、服务居民的有力抓手。 社区党委书记胡文凤介绍,社区党委统筹,小区党支部领导社团,社团服务居民,通过“建立我们的公约、传承我们的节日、办好我们的课堂、共建我们的家园”四大活动板块拉近邻里距离。目前,社团总成员数已达2980人,每个社团均有8至10名党员组成的中坚力量,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党员亮身份”“我是党员我帮您”等志愿服务活动。

每周五或周六晚,只要没有特殊情况,社区八一电影放映队就会轮流穿梭在辖区各个小区,放映公益电影。电影队队长杨开军介绍,入驻东郡小区后,他发现邻居之间交流不多,于是就提出成立社区电影队的建议,得到了社区党委的支持。随后,他在居委会附近一条巷子里拉起电影幕布、摆好椅子,放映了第一场露天电影。虽然当天只来了50多位居民,但是社区成立电影队的消息却传开了。随着观影居民越来越多,杨开军招募来6名居民志愿者,加上社区网格员和下沉党员干部,队员增加到15人。截至目前,电影队共放映电影240场,观影近万人次。

杨开军还是社区启明星社团联盟的主席。“为了让不同社团力量劲往一处使,社区党委还引导小区党支部探索建立了社团联盟,对各类社团实行集中管理、协调工作。”胡文凤表示,优秀党员担任社团队长,优秀队长担任社团联盟主席,充分发挥党员在社团队伍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社区还成立爱心商户联盟,共捐赠价值3.8万元的物资用于志愿积分兑换。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高炜 付江山 谭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