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获评优秀 竣工项目52个 绩效得分95.67分

2022-07-01 06:52   三峡日报  

6月29日,记者从市山水办获悉,湖北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在2021年国家财政部组织的绩效评价中得分95.67分,获评“优秀”等次。截至2022年6月底,63个试点项目已竣工52个。

该工程试点2018年列入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第三批试点项目,覆盖宜昌、恩施、荆州3个市州、10个县市区,面积1.47万平方公里。为最大限度“攥紧拳头、打出力道”,湖北省级层面建立由省政府分管负责同志担任总召集人,省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和试点市县人民政府为成员的联席会议制度。

宜昌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立规矩”之地、长江“共抓大保护”主战场,牵头负责试点项目的推进。为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市委书记、宜昌第一总河长王立多次深入长江、清江、黄柏河、沮漳河等流域,巡库坝区、访黄柏源、下磷矿井,并深入田间地头,检查、调研、督办试点工作,要求强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的协同,系统抓好流域治理,构建全方位保护、全流域修复、全社会参与的生态治理格局,共同筑牢三峡生态屏障,护航一江清水永续东流。

在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下,有关市县建立“书记挂帅、政府操盘、领导包保、专班推进、专家咨询”的推进机制,实行生态环境问题统一梳理、整体规划、同步部署、统筹实施,围绕产业互动发展、设施共建共享、跨界生态补偿等方面开展深度协作。

为最大限度形成协同效应,宜昌组织编制《湖北省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实施规划》,将工程试点与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长江大保护PPP项目等有机融合、一体推进,节点化、清单化分段分项下达工作任务,定期、不定期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明察暗访,对项目进度、质量安全、试点创新等进行跟踪问效。

如何让资金有来源、有保障?宜昌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投入、形成合力”原则,整合各方资金用于工程试点。深化与央企国企合作,建立“投、融、建、管、营”一体化模式,引导企业、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在推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中,宜昌采取“财政补助+基金扶持+绿色债券+金融支持”模式,着力缓解资金压力。

据统计,省市两级财政3年来投入1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化工企业“关改搬转”;省级支持设立4支子基金,撬动资金额度达到30亿元;获批3支共计50亿元绿色债券基金,其中部分资金投入到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建立绿色基金,加大对试点项目的资金投放。

在抓实试点项目“点”的同时,宜昌更加注重产业转型“链”的升级和体制机制“面”的拓展。目前,宜昌正全力建设精细磷化中心、清洁能源之都。精细化工占化工产业比重由整治前的18.6%提升到40%以上。在国内首创船舶污染物协同治理信息系统“净小宜”。在长江流域率先实现港口岸电全覆盖,在湖北率先实现港口档案数字化和“多规合一”可视化。宜昌破解“化工围江”典型经验被国务院表彰,并在沿江十一省市推广。

据市山水办介绍,到目前为止,宜昌纳入国考的9个断面水质优良率均保持在100%,纳入省考的7个跨界断面水质达标率稳定达到100%;134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基本完成,实施全域生态复绿3513公顷,修复废弃矿山600多公顷,建设水保林4180公顷,石漠化治理800公顷,水土流失防治3.3万公顷,修复长江岸线102公里。国家下达的24项绩效考核指标全部完成。(记者高炜、李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