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艺术讲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聚焦长江大保护可持续实践艺术展

2022-10-31 06:45   三峡日报  

金秋十月,长江中段的山河格外引人瞩目。

9月29日起,长江大保护可持续实践艺术展在宜昌滨江公园灯塔广场举办。已进行了一个月的展览,吸引了无数人前去“打卡”。

副省长、市委书记王立曾多次向全市党员干部群众推介展览,肯定展览对于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准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系统回答好我们从哪里来、未来要到哪儿去等问题意义重大。

据承办单位市优功能工作推进指挥部统计,截至10月28日,展览累计接待游客35万多人次,共有1500万余人次线上观展。三峡大学、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夷陵中学及企业家协会等55个团队集体观展。

品!艺术品里的典范气质

“灯塔高、船儿摇、豚儿俏,绿树开心得笑弯了腰!”

10月23日,小学生张芷涵哼着自编的童谣,用画笔描摹起来。

孩童的眼光自带删繁就简的滤镜,很容易就从内容多样的艺术展中,找到了长江、灯塔、渔船、旧仓库等广场上最吸睛的元素。

如果把这些元素组成的画作,配上诗人李白曾在此发出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感叹,这方山水的自然人文基底,便清晰可见。

以此为基底,长江奔流了数千年。在新时代的10年里,大自然的不经意遇到了大保护的用意,让宜昌50里滨江长廊延伸到了这里。

拆除啊拆除!运行了多年、占据1公里岸线的磨盘溪码头移走了。

修复啊修复!植上丛生白桦、银杏、香樟等,岸线疮疤复绿了。

保留啊保留!半截码头传送架、1栋老仓库留下了。

建设啊建设!为指引通航,承载海事雷达功能的灯塔建起了。

由此,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生态文明在长江之畔走过的足迹,在人与自然的演绎下,成为一件去了雕饰的艺术品。

“这个展场本身就是一件展品,创作者就是鬼斧神工的大自然,以及长江大保护中的建设者。”今年5月,初识广场的策展人许刚说。

致力于用艺术表达人与自然关系的许刚,2018年末,曾以一场在广州黄边村拆迁废墟上举办的“污托邦”展览,为业界称道。

当他沿着宜昌50里滨江公园走过,得知宜昌提出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目标后,内心的艺术灵感被不断激发。

“何不用世界级的山水,办一个世界级的展览,让更多人关注可持续发展这个世界性话题?”他的想法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支持。

市委副书记、市长马泽江说:“举办长江大保护可持续实践艺术展,是对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未来场景的艺术表达。”

随后,中国生态文明促进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湖北美术学院、兴发集团、可持续设计(材料)博物馆、湖北朝饮文化相继参与进来。

历经4个月准备,一场世界级的展览,由此在长江边拉开帷幕。

听!人与自然对话的声音

“我们希望把人与自然的对话艺术化,唤起可持续发展意识。”

另一位策展人沈彦冰是宜昌人,见证了长江大保护七载时光。

在“家门口”举办这样的展览,应该突出怎样的特点?

为此,市委常委、副市长刘丰雷组织策展团队进行了讨论,大家共同聚焦到了在地化、国际范、互动性三个方面。

基于此,策展团队开始向全球征集艺术作品。

一时间,人与自然对话的声音,响彻长江之滨。

带着对人与山水之间关系的思考,沈彦冰带领本土创造团队,将长江三峡库区漂浮物制作成塑料椅,成为展览的一大亮点。

意大利设计师Krill Design、波兰/英国设计师Natalia Piorecka,分别从宜昌的柑橘产业、香菇产业中找到了灵感,将人与产业的对话,具象为以橙皮纤维为原料的3D 打印台灯、用香菇菌丝制作的坐凳。

“人与动物本身就是命运共同体!” 来自四川青神、被誉为“竹编第一人”的刘前兴带领团队,用竹子编制成5个大小不一的江豚。

有了各地艺术家的纷纷参与,沈彦冰觉得还不够,希望有更多市民参与进来。

他决定,向全社会征集废旧矿泉水瓶,集众力搭建一个“水塔”。

募“瓶”公告迅速得到了各界的响应。“每天都有市民来‘捐瓶’,有的小朋友干脆组队前来,用实际行动参与‘水塔’作品的制作。”

不止于此,宜都市枝城镇白水港村党总支书记李春梅,“捐”出了渔民退捕后保留的渔船,讲述渔民护佑长江生灵的故事。

兴发集团则搬来了5年前,为还岸于民拆除的化工生产装备——反应釜,展示企业为保护长江“关改搬转”的决心。

“江豚、中华鲟、雪豹、黑面猴、扬子鳄……”不少本地摄影师也拿出了长江沿线珍稀动物的图片,展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成果。

最终,展览共征集到16个国家的40多位艺术家、设计师与创意人,用50种不同垃圾制作的艺术装置以及以其为原料创造的作品。

这些作品,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人群,让人与自然的对话,从艺术界的“独乐乐”,成为了所有人都能读得懂的“众乐乐”。

在主会场设在日本东京、通过线上方式举办的养老体系发展国际论坛上,来自65个国家的与会代表在观看视频后,共同为宜昌点赞。

“宜昌的艺术展做得很赞,立意和形式在宜昌都是首创。”通过线上观展后,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王志鸥作出评价。

盼!长江故事的崭新篇章

10月22日,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话语,让沈彦冰对展览有了新认识。

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他时常凝望长江,回望展览。

他记得因前来观展的市民太多,10月2日的闭馆时间不得不由17时延迟至21时;10月3日的关门休馆不得不取消;10月4日,应广大市民需要,又将闭馆时间延迟至22时,当天创下4万人次观展记录;参观者的热情和执著,让他们一次次将展览闭馆的时间延迟。

线上线下,市民、游客发出的观展感言,令他感触良多。

伍家岗区实验小学中南校区学生张宇诺在为展览“捐”瓶中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以后要少喝瓶装矿泉水,多用水壶接水喝。”

“磷石膏综合利用,是建设世界一流化工企业必须攻克的难题。”看到化工废弃物变成了工艺品,兴发集团董事长李国璋读到了责任。

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的宜昌人李廷淞,从展览中看到了一个集艺术、科技、人文、环境于一体的语义场,传达了最朴素的环保理念。

“我也在此号召各位有志之士、青年才俊,能够学成归来,和我一起共建美好家乡。”作为年轻人的姚姚发出了邀请。

这些印刻在记忆中的画面和声音,让沈彦冰坚定,伴着党的二十大开启的新征程,广场上的灯塔,已通过这场艺术展,有了新的内涵。

他仿佛看到,灯塔发出的保护自然、保护长江的光束,照亮了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也照进了机关、企业、社团协会和全市人民心中。

循着从艺术中生发出来的生态文明之光,宜昌也必将在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建设之路上奋勇前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宜昌篇章。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雷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