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绿色生态屏障建设 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为打造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贡献秭归力量

2022-11-03 06:01   三峡日报  

山水之城,魅力秭归 三峡日报通讯员 郑家裕 摄


在三峡大坝库首第一县秭归,有一个风光秀美、鸟语花香的小岛,她就是木鱼岛天问公园。“十一”黄金周期间,来这里领略“高峡平湖”美景的游客川流不息。

木鱼岛天问公园是三峡工程蓄水后形成的半岛,岛上绿树鲜花错落有致,廊桥亭台古韵悠然。登岛远眺,三峡大坝近在眼前,屈原祠隔水相伴,建设中的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近在咫尺。

眼前的绿岛,曾经乱石遍地、杂草丛生,是一座让人揪心的荒岛。2018年6月,秭归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将木鱼岛纳入三峡后续规划扶持项目“秭归县城木鱼岛至尖棚岭岸线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随后,秭归投资约5000万元对木鱼岛进行环境景观提档升级,打造成一个开放式休闲公园,免费开放,还绿于民、还生态空间于民。

木鱼岛的变化只是秭归大力推进长江两岸生态保护和修复的一个缩影。

秀丽的长江西陵峡横穿秭归全境64公里,长江三峡、屈原文化、三峡工程三大世界级旅游资源在这里汇聚叠加,集山、水、峡、坝、库于一体,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近年来,秭归县全面打响青山、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坚决扛稳守好三峡库区生态屏障的政治责任,把生态环境保护和长江生态修复摆在压倒性位置,努力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为统筹推进长江两岸生态修复,秭归启动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推进三峡库区消落带治理、矿山生态修复、退耕还林、长江两岸造林绿化、“秀美家园·增绿添彩”等一系列复绿工程。2021年4月,由县委书记任第一“总林长”的914名“林长”正式上岗,自此秭归形成了县领导带头、多部门齐抓共管的森林管护大格局。如今,该县森林覆盖率达77.57%,森林蓄积量达1014.59万立方米。

以“电化长江”、“气化长江”为方向,开展长江船舶污染全水域治理,在转换赛道中构筑发展新优势。尖棚岭环保专用码头、港口岸电工程、归州镇水运应用LNG项目等先后建成投入使用,实现船舶污染物综合接收、转运,港口岸电全覆盖。2021年全年累计接收船舶生活污水79821吨、生活垃圾1380吨、含油污水2190吨。

“截至目前,全县14个经营性码头已全部建成投运船舶岸电设施,累计为4267艘次旅游客轮、4220艘次货轮接用岸电电量1414万千瓦时,替代燃油3323吨,减少二氧化碳等有害物排放10467吨。”市生态环境局秭归县分局负责人介绍。

强力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建成禁捕“天网工程”视频监控系统,建立一网两级、一级多格的禁捕退捕网格化管理机制和禁捕水域、市场领域常态化禁捕联合巡查机制,实现了全域精细化管理。在长江干、支流实行增殖放流,累计投放1200万尾花白鲢鱼种,推进长江水生态恢复。

农村面源污染是长江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近年来,秭归大力开展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整治行动,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持续推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推行“猪—沼—果”“猪—沼—粮”等循环养殖,全县810家养殖场(户)配套建设了异位发酵床和三格式化粪池。

如今,碧波荡漾的高峡平湖风光旖旎,心旷神怡。三峡工程蓄水构建起的408公里平湖岸线犹如一条柔美的玉带缠绵于秀丽的山水之间,一步一景、步移景异。

以长江大保护赋能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在秭归逐步得到体现,民生福祉大幅增进。秭归围绕“三果三叶”,培育地域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了低山柑橘,半高山茶叶、核桃、小水果,高山蔬菜、烟叶的主导产业格局,40万亩柑橘、11.6万亩茶叶、22万亩核桃,综合年产值150多亿元,成为30万库区农民的“幸福不动产、绿色提款机”。

守护好碧水青山,确保“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已成为全县上下的共同信念和一致行动。秭归县委书记杨勇表示:“将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成果,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增加优质生态环境产品供给,为宜昌打造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贡献秭归力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记者田云兵、胡兴军、谭强明,通讯员郑家裕、聂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