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毅笃行攀高峰 ——解析十六化建“双百亿”奋进之路

2022-12-14 07:49   三峡日报  

预计新签合同额250亿元,在宜贡献产值超150亿元……

中国化学工程第十六建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佑锟透露,2022年,公司有望交出一份历史最好的“双百亿”成绩单。

扎根宜昌57载,十六化建始终与宜昌同呼吸、共命运,特别是2015年以来,坚持当好“自家人”、办好“自家事”,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超30%,六年翻两番,在宜纳税逐年攀升,为宜昌经济总量跃上5000亿台阶,作出了“国家队”应有贡献。

深耕主业,敢为产业转型“排头兵”

十六化建与宜昌的携手,缘起“三线建设”。

1974年,化学工业部在宜昌成立“化学矿山建设公司”,将支援贵州“三线建设”的主力队伍迁往峡江之畔。1986 年,与十五化建合并。2012年,正式更名成立。

在宜期间,十六化建先后完成国内外3000余项重点工程建设,逐步成长为行业翘楚。其中,建成的石油化工装置刷新多项业界纪录,均实现一次试车投产成功。

得益于在化工、石油化工领域的强劲实力,十六化建敢为“排头兵”、善为“生力军”,成为宜昌打造精细磷化中心、清洁能源之都的中坚力量。

2018年,宜昌强力推进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十六化建先行投入6亿元建设姚家港产城融合项目,保障了当年17家企业首批入园。目前,该园成功入选全国第五批绿色工业园区、第三批中国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单位。

白洋工业园田家河片区是宜昌化工产业破立并举的主战场,也是十六化建大展拳脚的主阵地。近年来,公司相继承建新宜化工洁净煤加压气化多联产技改搬迁升级项目、和远气体电子特气及功能性材料产业园项目、宜化可降解新材料项目、邦普宜化配套原料及磷酸铁项目等,合同总额约35亿元。

其中,新宜化工项目的氨醇产能达55万吨/年,是国内单套生产能力最大合成氨装置;和远气体项目可为国家半导体产业等关键领域,提供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材料解决方案。

同时,为破解磷石膏综合利用这一世界性难题,十六化建主动作为,与武汉工程大学联合组建研究小组,共同研究磷石膏作为路基材料的替换方法,有望大规模投入使用。

风雨同舟、砥砺前行。农历小年当天,中央、省属在宜企业座谈会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饱含深情,充分肯定十六化建作出特殊贡献,并表达了诚挚感谢和殷切期望。

多元并进,当好城市发展“合伙人”

在西陵区西陵二路与营盘路交叉处,总投资30亿元的中化·誉峰棚改项目正抓紧施工,C区总部办公大楼预计2023年3月底竣工投用。

该项目是宜昌首个由央企主导,也是十六化建首个自主投资的重点项目。换言之,十六化建掏出“积蓄”,在宜昌置办“新家”,意味着从此翻开了属地化发展的新篇章。刘佑锟说,公司将借此为契机,向宜昌聚合各类优势资源,进一步加大投资宜昌的广度和深度,切实当好城市发展“合伙人”。

日前,十六化建召开专题会议,传达落实全市四季度重点项目观摩暨稳增长工作推进会精神,再次强调在保持主业优势的同时,推动传统化工向非化领域、国内向国外、传统工程承包向投融资运营模式转型突破。

一方面,从“做项目”到“做市场”,加强与政府部门、平台公司、高校、科研院所的对接,探索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路径——

8月,十六化建在田家河片区投资3亿元,开工建设科技研发中心和高端制造基地,计划2023年5月竣工。该项目由管道、化工装置模块化装配式建造中心,特种构配件精加工中心,化工维检护服务中心等组成,是十六化建“工程+实业”两翼发展的重要支撑。

另一方面,通过“造势”实现“造市”——

“势”指的是擦亮“中国化学”金字招牌,打造品牌工程,增强企业竞争力。“市”指的是加大产融结合力度,以基金投资带动大型工程项目承包模式,助力业绩井喷。目前,公司已经陆续与宜昌市政府、长江生态环保集团、三峡基地发展公司等17个关联方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相较于2016年,十六化建2022年新签合同额增长7.19倍;营业收入增加4.77 倍;利润总额增加6.39倍。今年上半年,实现新签合同额105.89亿元,其中非化工项目新签合同额62.98亿元,转型业务占比59.49%。

刘佑锟说,从专注化工到积极参与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市政工程、水利及流域治理等领域,十六化建将继续培育差异化优势和可持续增长点,助力宜昌做优主城、做美滨江、做绿产业。

双招双引,架起央地合作“连心桥”

6月,十六化建联合中国移动、中国石化、中国邮政宜昌分公司等8家单位,正式组建“中省在宜企事业单位党建联合体”,旨在发挥自身优势,合力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

类似的交流合作愈加频繁,央企与宜昌进入历史最好的“蜜月期”。

过去一年,市委市政府与中国化学高层互访,市区各级领导多次到十六化建现场办公、解决问题。投之以桃、报之以李。6月中旬,十六化建牵线搭桥,帮助招引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与宜昌签约百亿级项目,为宜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增添了一臂之力。

中省在宜单位被誉为产业裂变的“引擎”、科技创新的“高地”,对高层次人才有着更强的吸附力。而宜昌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青年友好活力之城,人才是不可或缺的最重要因素。

近年来,十六化建大力推行校招“精英计划”,年均引进应届毕业生和社会成熟人才500余人。建立专业系统人才库,实施差异化培养,一大批80、90后年轻人走上中层管理岗位。建立以业绩考核为导向的薪酬激励体系,员工工资年均增速超过10%,保证了人才招得进、留得住、发展好。

另外,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十六化建第一时间捐款300万元,派出突击队援建武汉雷神山医院,在“大疫”中书写“大义”,被评为“中央企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单位”。连续7年定点帮扶点军柳林村,帮助曾经的“省级贫困村”蜕变成“省级生态村”“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宜昌过去的发展,与央企密不可分;宜昌未来的跨越,更需央企鼎力支持。刘佑锟表示,将积极投身这个火红的创业年代,践行社会责任、展现央企担当,为宜昌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作出更大贡献。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高炜 通讯员 郝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