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厚成势强支撑——2022年宜昌产业发展观察

2023-01-03 08:14  

图为滨江功能区一条重达6吨的卡通江豚塑像“飞跃”在龙门吊车塔架上。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吴延陵 摄

2022年,是充满艰辛而又富有成效的一年。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按照市第七次党代会和市委七届三次全会部署,全市上下稳中求进、向难求成,加快强产兴城、推动能级跨越,全市经济企稳向好、量增质优。

成绩殊为不易,产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关键作用。这一年,宜昌抢抓风口、转换赛道,厚植优势、锻造长板,产业裂变加速演进、积厚成势,推动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迈出了新步伐。

向“高”而攀,用“加速度”抢占新赛道

若把2021年视作宜昌传统化工向绿色化工、精细化工,向新能源、新材料领域迭代升级的“开局之年”,那么,2022年就是“抢滩之年”“攻坚之年”。

一年来,宜昌外引内育、精准落子,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抢先身位、占得先机——

传统化工再“上新”,精细磷化中心建设跑出“加速度”。

总投资145亿元的三宁化工酰胺及尼龙新材料项目加速建设,目前正在进行硫酸装置储罐制作,计划2023年10月竣工投产,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187亿元。

作为宜昌化工转型的先锋军,宜化投资7亿元建设华中地区首个生物可降解新材料项目,全力冲刺项目一期投产,预计产能可达6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

兴发投资建设全国第二个、中部地区第一个电子化学品专区,已形成14.5万吨年产能规模,目前正在加快推进电子级双氧水、磷酸、硫酸、氢氟酸等项目建设,预计2023年全部投产,进一步提升我国电子化学品产业自给率,助力中国“芯”湖北“造”。2022年4月,兴发再度投资112亿元建设硅基新材料项目,预计2025年全部建成。

还有长青、顺毅化工、华昊新材料、星兴蓝天、东阳光高端电池铝箔、冠毓新材料、中清智慧光伏等一批重大项目, 以更快速度、更高质量切入新赛道。

新能源电池产业再“发力”,不仅聚点成链,形成涵盖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闭环,更在电池组装、市场应用终端更具话语权。

2022年9月27日,在宜昌高新区白洋园区田家河片区,宁德时代邦普一体化新能源产业园邦普循环项目启动试产、邦普时代项目正式开工。邦普循环项目从签约到开工仅用52天、从开工到试产仅用300天,刷新了重大项目建设的“宜昌速度”,也意味着宜昌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迎来重要里程碑。

突破接踵而至。2022年10月30日,总投资120亿元的欣旺达东风宜昌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开工,规划建设30GWh动力电池产能,以及集动力电池电芯、模组、PACK和电池系统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于一体的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预计年产值超过240亿元。

据最新统计,全市在建、拟建亿元以上新能源、新材料类项目 53 个,总投资超过 2500 亿元。其中山东海科、楚能新能源加速建设,天赐新材料、容汇锂电即将投产。到2025年,宜昌电池产能有望占到全国25%以上。

除应用于汽车整车外,宜昌抢先布局“电化长江”,计划建设中国新能源船舶制造之都。2022年3月29日,全球载电量最大、充电技术属世界首创的纯电动游轮——“长江三峡1”在宜首航,船上搭载的正是宁德时代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包。

向“质”而行,用“优结构”赢得主动权

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新兴产业“强筋壮骨”,宜昌坚持“双轮驱动”,产业结构趋优、发展韧性渐强,经济底盘不断夯实。

宜昌生物医药总产值在全省仅次于武汉,从药包材、辅料到原料药、制剂全领域的产业链更加完整,“永不落幕的产业地标”越擦越亮。2022年1至9月,宜昌拥有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111家,完成工业总产值527.33亿元,同比增长37.2%。

人福医药投资60亿元的总部基地和原料药生产基地项目进展顺利,全部建成可年产小容量注射剂6亿支、冻干粉针剂1亿瓶、麻精原料药10吨。其中,人福药业对标国际标准,实施的小容量注射制剂生产基地项目,亩均产值达4亿元、亩均税收达3889万元。

宜都东阳光公司投资的甘精、门冬胰岛素原料药项目已投产,意味着企业能够生产包括长效、中效、短效、速效在内的全系列胰岛素产品,这在全球不超过10家。未来,企业还将具备1.6亿支制剂的年产能力,产值有望达到100亿元。

2020年以来,宜昌共获批一类创新药3个,填补全省空白;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品种34 个,全省领先。2022年6月,宜昌人福1类新药RFUS-144获批药物临床试验。2023、2024年,宜都东阳光预计可获批两个1类新药注册批件。

数字经济愈加成为宜昌建设典范城市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引擎。

宜昌紧随国家“东数西算”工程战略步伐,联合三峡集团全力争取全国算力枢纽节点落户宜昌,着力培育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打造绿色零碳数据中心示范工程。

总投资300亿元的三峡大数据中心加快建设,已建成标准机架1.3万个,上架率超过40%。计划三峡东岳庙大数据中心二期项目2023年开工,建设标准机架1.9万个。目前,三峡东岳庙大数据中心获得国家最新、最高标准的数据中心认证,阿里云、奇安信等头部大数据企业已落户宜昌。

另外,宜昌抓紧布局,规划抽水蓄能站点15个,总装机超2000万千瓦,资源总量相当于再造一个三峡工程。2022年11月10日,长阳清江抽水蓄能项目、湖北远安抽水蓄能项目同时开工。同时,围绕电站建设、设备生产等,宜昌深度谋划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园建设,计划培育辐射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水电抽蓄装备制造产业。

向“新”而进,用“高精尖”激活原动力

创新能力居国家创新型城市第45位,连续十一届获得全省科技创新综合考评优秀等次,且连续三届位列优秀等次第一名,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区域科技创新生态指数位列全省同类市州第一——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宜昌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积极构建多层次创新体系,加速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有力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

绿色化工领域,三峡实验室预算投资8.7亿元,实施重点科研项目145项,深入开展磷石膏无害化处置关键核心技术和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等制备改性技术研究等。

生物医药领域,全市建成研发平台37个,组建研发团队44个,开展研发项目352项,生物医药产业研发人员突破5000人。

清洁能源领域,宜昌加快筹建清洁能源研究院,建成研发平台25个,在研及筹建项目达到20项,总投入超过7亿元。

宜昌还在装备制造领域,建设高端分析仪器综合性技术创新平台、环保装备企校联合创新中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引进“高精专”技术人员,推动企校共建新型软件学院。

科技创新平台的不断完善,带来了科技支撑发展能力的持续增强。

兴发集团年内累计完成研发投入5.95亿元,开展技术创新项目67项,部分攻关项目具备冲刺国家、省科技创新奖励的竞争力;

人福药业全年开展科研项目282个,总金额4.43亿元,去年9月获批上市氯巴赞片填补了国内空白,为癫痫病患者带来福音;

三宁化工投入3.22亿元实施科研项目29个,全面完成工业级乙二醇加氢关键技术等15个项目,申报专利88项。

去年,全市新增国家级“小巨人”企业24家,单项冠军2家。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稳居全省第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高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