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因参与寻找河北遵化居民汪世华自幼被转卖的弟弟获得成功,4月28日,宜昌市公安局夷陵分局民警吴刚亮相央视“寻亲”节目《等着我》,打动了不少观众。
47岁的吴刚,是全国性离散家庭寻亲志愿者组织“宝贝回家”的23万名志愿者之一。两年多前,吴刚“初遇”《等着我》,节目中当事人的苦难遭遇、寻找失散亲人的艰辛曲折,深深触动了他。从此,他开始投身志愿帮人“寻亲”中。
2015年2月5日,吴刚正在黄花派出所值勤,有群众来反映,集镇一垃圾房里,长期住着一个疑似精神疾患的中年男子。按职责,他只需将人送到救助站即可。这一次,吴刚细心观察发现,该男子带有北方口音,喜欢盯着街边电线杆上的小广告看。“他可能识字,只是表达不出来。”
吴刚带着该男子来到派出所,递上纸和笔,男子随手写下“驻马店”3个字和几个像人名的繁体字。吴刚通过户籍室反复比对查询,终于找到一个同音的人名。吴刚立即联系河南驻马店市公安部门核实。第二天,反馈来了:此人叫魏长松,1987年走失,家人28年来一直在寻找。吴刚很快把魏长松送回驻马店,卧床多年的魏母见到儿子的那一刻,竟奇迹般站了起来。
吴刚加入了30多个与寻人有关的微信群、QQ群,一到休息时间,他的身份就从民警转为志愿者,泡在这些群和相关论坛里,比对信息、核实寻亲资料、回复求助者信息,经常熬到晚上12点。
许多离散者离家时只有几岁,求助者提供的信息不全面,这时,丰富的基层警务工作经验就成了吴刚的优势。
“比如当地吃面食还是米饭?称馒头、窝头还是粑粑?有哪些常用农具,怎么个叫法……”吴刚说,方言、生活环境、特殊风俗、亲人称呼等,都可能成为突破口。
2016年4月,吴刚订好机票,准备利用公休陪妻子游海南。出发前一周,“宝贝回家”QQ群弹出信息:“28年前,四川姑娘黄孟(化名)嫁到鄂东某地,后来带着一双一两岁的儿女回老家时,不幸被拐骗到内蒙古。现在黄孟只依稀记得老家离万县较近……”
尽管四川、内蒙古均不属“宝贝回家”宜昌市志愿者团队的工作范围,但是,吴刚主动打电话与黄孟沟通,得知她没上过学,不会写字,家中有两个哥哥,老家大概叫“五通公社”。通过地图搜索和人口信息查询,吴刚把目标锁定在开县。此时离预订的航班仅隔一天,吴刚退掉机票,买了两张到万州的火车票。他和妻子到达开县后,由当地志愿者带领,走了10多里山路,来到原 “五通公社”。乡亲告知,这个村正是黄孟的老家,但家里只剩两个哥哥健在。
5个月后,黄孟携儿带女回到家乡,她把跪伏在父母坟头的视频传给吴刚。吴刚妻子在一旁看得泪流不止,从此也加入了 “宝贝回家”志愿者队伍。
身为网络警察,吴刚特别关注拐卖儿童类案件。2016年12月,一男子为筹赌资,竟以3.5万元的价格将一岁半的亲生儿子卖到外地。案件线索梳理清楚后,吴刚连夜随刑警出发,最终将被拐小孩解救回来。
热心、敬业、工作方法得当,吴刚在志愿者中的名气越来越大。3年来,他参与网上比对、排查疑似亲属1000多例,成功帮助80多名离散人员回家,受到公安部、中央电视台联合表彰,2016年12月还荣记个人三等功。受奖时,他坚定地说:“‘寻亲’这份第二职业,我会坚持做下去。”(三峡日报 记者 皮亚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