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统编本教材总主编温儒敏 (人教社供图)
今年9月,全国新入学的中小学生将使用“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简称部编本)。今后三年,“部编本”将陆续推向全国使用。
这是全国“三科教材”(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统编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新教材有哪些变化?究竟“新”在哪里?近日,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接受了新华网独家专访,详细解读了新教材的特色,并提出使用的建议。
温儒敏是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原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介绍,这次语文教材编写秉承“守正创新”的理念,有许多新意,最重要的是让语文课回到读书,这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
多读书 会读书 读整本书
曾有调查显示,中国学生阅读量峰值在初中一、二年级。小学阅读主要靠老师引导和指定,初三后终日面对应考,读书十分功利性,兴趣大幅衰减。很多人中学毕业了却没读过几本书,更没养成阅读的爱好与习惯。
孩子们为何不读书?很多人把原因归咎于应试教育,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忙于做题,没时间也没兴趣读课外书。
“部编本”教材增加了“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名著导读”等多个版块,把课外阅读也纳入教学体制。如一年级的“和大人一起读”倡导孩子跟父母、老师一起读充满童趣的故事、童谣、寓言、科普等,鼓励创造使用朗读、讲读、对话表演等多种方式。
温儒敏说,学生读书兴趣培养不能光靠学校,家庭也很重要。从幼儿园阶段以听故事为主,过渡到小学阶段的纸质阅读,在幼小衔接阶段,家长少看电视,少看微信,少打麻将,多和孩子一起读书,对培养阅读习惯、激发阅读兴趣十分重要。
记者梳理发现,与旧“人教版”相比,一年级上册语文书的课文数量减少了9课,下册减少了10课。看起来课文单元数减少了,其实内容丰富了,尤其是大量增加了延伸阅读、口头表达等方面训练;三年级后,课文被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精读课由老师讲解,举例子、给方法;略读课让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中,自己去体会。另外,配套出版的《语文素养读本》,提供了适应不同年龄段孩子发展特点的一大批好的作品。
几方面同时着力,体现出“部编本”扩展阅读面的主要特点,且搭建起“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阅读教学机制。
温儒敏说,对老师而言,要防止把略读和课外读变成“精读”。因为附加任务多了,压力大了,孩子阅读的兴趣就少了,“要给孩子一些自由阅读的时光。”
事实上,近年来中高考导向在发生变化,直接对语文教学提出新要求。高考语文卷面从六七千字增加到八千至一万字。阅读材料覆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广大领域,学生如果没有一定量的阅读训练,是很难读懂、完成回答的。
作为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多年来一直为提升中国人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鼓与呼。
他认为,培养阅读能力,根本上要让孩子从小“海量阅读”,读些“闲书”,读些“深”一点的书,可以“似懂非懂地读”“连滚带爬地读”。语文课不只要精读精讲,不要“抠”得太死,更要交给学生各种实用读书方法,比如快读、浏览、跳读、猜读、群读、还有非连续文本阅读、检索阅读等。书读多了,语文素养才能真正提升上去。
拼音难度降低 读写分流多认少写
今年新入学的小学生拿到语文课本后,打开书,是这样的:
“部编本”第一课是“天地人”“你我他”六个楷书大字,而不是字母aoe。这个顺序的改变有着特别意味,即把汉字汉语摆到第一位,拼音只是辅助学汉语的工具。另外,对于刚走进学校的一年级小朋友来说,一上来就学拼音比较难。把拼音学习推后一个月左右,能减少孩子的畏难情绪,培养认字读书的兴趣。
“一年级语文教学非常重要。很难编,也很难教。要一开始就想办法让学生对阅读有兴趣,逐步养成读书的习惯,这是语文课的根本。”温儒敏说。
“部编本”降低了拼音教学难度,一年级要求能拼读音节,不一定要求能直呼音节;熟记拼音字母表,但不强求背诵默写;将拼音教学与认字教学结合起来,学拼音结合认字,彼此融通。
“认写分流,多认少写”是低年级教材的编写原则。小学低年级阶段认识常用字从过去的1800字降低到1600左右,其中800字左右会写。一年级上册认字量从400多减少到300字。这是依据对北京师范大学的小学生阅读字频调查课题研究而改进的。先认这些字,就能尽快过渡到独立阅读。
“部编本”还安排了“多元认字”,即不完全依赖拼音,还要学会通过字形、结构、偏旁等去认字。温儒敏认为,一般而言,只要按教材设定的各个阶段目标推进,学生到二年级下学期就大致可以独立阅读了。
课文更换近三分之二 古文比重增加
这次“部编本”一至六年级换了几乎三分之二的课文,堪称一次“大换血”。
温儒敏介绍,在课文选篇时倚重于4个标准:经典型、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兼顾时代性。
过去十年中,各种版本的教材都把人文性放在首要位置,同时重视引起学生兴趣,多选“时文”。这次“部编本”中,尚未沉淀的“时文”少了,一些经典又回来了。
比如,传统文化篇目比重大大增加。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小学6个年级12册课本共选有古诗文132篇,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初中6册古诗文选入124篇,分量也加重了。古文体裁更加多样,从古风民歌,到诗词绝句,从两汉论文到明清小品均有收录。此外,革命传统教育篇目也占较大比重。
此次进一步加大文言文分量,有人曾担心,小学阶段背诵为主的学习方式是否会增加学生负担,能否学到古文真正精华?
温儒敏认为,古诗词教学,重让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也许刚开始说不清美在哪里,但却会慢慢积淀。现在有些古诗词教学像外科手术,把那种“美”给弄丢了。小学生记忆力好,多读多背诵,读得滚瓜烂熟,就是最好的方法。
温儒敏还主张读古诗多让学生吟诵。他说吟诵和朗诵不全相同,这是语文课容易混淆的。吟诵是自主诵读,适合古典诗词和韵律强的文章,不拘一格,用自己喜欢、能更好表达情怀的方式去“唱读”。朗诵则众声合诵,有利于制造氛围,但往往带表演性质,容易形成某些程式化“腔调”。学古典文学要多吟诵,放手去读,不必泥古,能边读边沉浸其中就好。
防止反复操练 不等于不要训练
过去十多年中,各地课改为防止应试教学,防止反复操练,提出语法修辞和语文知识的教学不要体系化,要“随文学习”。“部编本”编写组认为,这一出发点虽好,但也导致了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学知识体系被弱化,老师不好把握教学知识点,不敢放手设置基本能力的训练,教学梯度被打乱。有的课上得很“花哨”,可就是没有把得住的“干货”。
针对这种偏向,编写组提出要围绕语文核心素养基本要求,把课程的知识点能力点明晰,重建语文教材的知识体系。教材不宜体系化,但总要有体系。要求每个年级和各个单元的课程内容目标、教学要点力图更清晰,让一线老师备课时了解有哪些 “干货”。同时对老师提出了明确要求:落实知识点、能力点,做到心中有素,知道每一年级大致达到什么要求,如何去实现。
语文“部编本”编写从2012年3月启动,历时4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编写组由五六十位专家、作家、教研员和编辑组成,实际参与过教材咨询等工作的各领域专家有上百人。教材经三十多轮评审,几百名特级教师审读,以及多省市几十所学校的试教,去年就有部分省市开始使用这套新教材。今年将在全国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统一使用。
温儒敏教授说,编写组收到来自一线的实践反馈是“很受欢迎”。有人评价这套语文教材编写“回到常识、实事求是”。(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