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诵读、楚辞吟唱、民间吟咏、社区交流……正在宜昌举行的第五届中国诗歌节,让我们再一次看到诗歌的时代魅力。
近年来诗歌热升温,从“为你读诗”等微信公众号的大热,到《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受到欢迎;从九旬高龄的冯端院士60多年来写给妻子的情诗被争相传抄,到钟祥“草根诗人”余秀华的一夜走红;从在微信朋友圈热情分享海子、余光中的诗,到很多重大诗歌节庆活动都“曲高和众”,人们正在以各种形式亲近诗歌、亲近美,这又何尝不是现代人精神需求的展现呢?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诚然,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还可以陶冶性情、稀释焦虑、纾解郁闷。工作生活遇到不愉快,读几页诗,让美走进窗来,内心就可能安定;被堵在路上,正好赏一赏久违的落日红霞,大概就不至于那么堵得慌;被柴米油盐的琐碎搅扰了心绪,出门闻一闻淡淡花草香,兴许能轻吟浅唱着回来……静下心来,昨夜星辰、今朝露水、渡头落日、白鹭红霞等等,哪一样不是诗意之所、心安之处?
现代社会,物质越来越丰裕,人们有更多舒展诗心的条件;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需要诗歌来滋润心灵。给“糟心”“烦心”注入“诗心”,得到的往往是安心。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既有文学艺术的美学价值,又被赋予了“养心”的社会功能。这不正是诗歌的大众性所在么?对大众而言,解决了衣食住行用之后,对诗歌等高雅文化的追求就愈发凸显出来。诗歌既属于“圈内人”,也属于每一个市井百姓,它把人从狭隘的利益算计、患得患失、社会焦虑中拉出,带入灵性的空间,带入诗意的境界,让人心变得更加柔软,让精神变得更加文明。
诗歌节备受关注,实际上也是诗歌重回生活的一种表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雄壮,“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致远,“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热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唯美……哪一首经典诗歌,不是生活的产物?在屈子故里乐平里,有很多农忙采橘、闲来吟诗的农民诗人;在秭归还有“白天做包子,晚上写诗”的新锐诗人;在宜昌、在湖北、在全国很多地方,活跃着许许多多打工诗人、“草根”诗人。每一个写诗、爱诗的人,实际上都是诗与生活的接通者,促使我们在平淡琐碎的生活里,激活诗心、发现诗意的生活美学。“未必人人都有诗才,但人人可以存有一份诗心。”尽管眼下诗歌的繁盛较之历史上的一些鼎盛时期还有距离,但是种种迹象表明,诗歌正逐渐成为一种文化必需品。对“诗和远方”的向往与追寻,展现的正是人们对精神文化的建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奋斗的间隙,让我们一起来读诗,在“东坡饮酒,秦观夜话,稼轩论剑,清照煮茶”的诗意生活中,筑建诗歌的高峰、文学的高峰、文化的高峰、文明的高峰。(湖北日报评论员 李思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