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福为民最为贵 ——长阳木桥溪村兴建脱贫饮水工程纪实

2016-04-20 15:55  

4月7日,新房落成在即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高家堰镇木桥溪村村民吴昌桥,指着与新房相邻的一栋旧瓦房说:“那是我弟弟吴昌国的家,原来缺水,他准备搬出去,现在有水了,正在筹建新房。这多亏了村党支部一班人带领我们把饮水工程搞成哒!”

吴昌桥所说的饮水工程长达40多公里,穿越两个大峡谷,飞跨7座山头,人称“空中红旗渠”。伴随着“空中之水”进村入户,木桥溪村党支部带领群众6年找水两年引水的扶贫故事在土家山寨流传开来。

忘不掉的苦难——

靠天用水,我们生产生活吃尽了苦头

木桥溪村委会坐落在山脚下,溪河环绕。沿盘山公路而上,山顶豁然开阔。村党支部书记向定锐介绍,因为这座山体独立,四周呈断崖式绝壁,“石城”村因而得名,方圆9平方公里的山上住着192户、700多人。后来,“石城”并入木桥溪村。

走进山上村民吴才福的家,她正在洗头。只见她低着头,一杯杯地用一次性塑料茶杯从脸盆里舀水淋到头发上,动作熟练自然。

“为什么不把头发直接放在盆里洗?”

面对记者的疑问,吴才福笑了,“习惯了”,因为从吴才福记事起,这里一直缺水,可谓雨停水断。

为此,吴才福夫妇在房前屋后挖了4口堰塘,以蓄积天河水。8年前,村里公路刚修通,她又从山下运沙石、水泥和水,一口气再建起3个蓄水池。尽管如此,每遇天旱,依然没水吃。

一次,吴才福的儿子到离家1.5公里的山下取水,差点丢了性命。儿子外出打工后,用所挣的第一个月工资及贷款5000多元,为父母建了一个大水窖,但存蓄的雨水有限。一家人都是将洗过脸、洗过菜的水,再用来喂猪喂鸡……

像吴才福一样,村民们饱受缺水之苦,家家户户都有找水取水的尴尬事。71岁的蔡自淑讲起过去喝“牛脚水”的经历,竟泪流满面:她的儿媳生孩子后,由于没水洗尿布,月子里竟攒下几大包脏尿布,后来背下山在河边足足洗晒了一整天。

群众疾苦牵动着各级党委政府的心。为解决吃水难题,这里先后实施堰塘工程、地窖工程、蓄水池工程,终因没有水源功亏一篑。

挥不去的情结——

克服万难,也要让群众吃上好水

2008年,海拔800多米的石城修通了水泥公路,村民喜悦中透着期盼:告别行路难,何时解决饮水难?

2009年,在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找水源的关键时刻,向定锐被查出患上肝癌。彻夜难眠的沮丧中,向定锐下定决心,一定要在有生之年解决村民吃水难。

起初,村两委班子打算让水往高处流,通过泵站分三级提水。然而,水利专家算的账,令人咋舌。工程初步预算达500万元,且后期电费用不起。

第一个设想破灭后,村两委班子决心在山上寻找水源!

从此,一根绳、一把刀、一件雨衣,成为村两委班子成员必备的“行头”。熟悉山情的群众也自告奋勇帮忙带路。

这一找,就是6个春秋!

6年里,方圆200余平方公里的山山岭岭,沟沟槽槽,大小洞穴,都留下了他们找水的足迹。

6年里,向定锐两次晕倒在找水的深山里,2名村干部摔跤骨折……

村治调委员陈发刚回忆:“向书记身体不好,在攀爬陡崖的时候,我们总是用绳子系在他的腰间,生怕他有个闪失。”有一次,找水的三个人走了很远,才发现走在后面的向定锐不见了。大家赶紧寻找,原来他昏倒了在山崖边。

54岁的村财经委员向克勇,年青时在山里烧过木炭,挖过药草,每次找水时总是走在前面带路。遇到悬崖,大家侧身手拉手通过;遇到险坡,便用碎步顺着沟壑小心挪移。“有好几次我们前脚离开悬崖,岩石就坍塌而下,弄得大家惊慌失措,”他说。

向克勇清楚地记得2014年11月23日找到水源时,天色将暗,潺潺水声随风传来,大家兴奋不已,不料一道约30米高的绝壁矗立面前挡住去路。他们左看右看,竟不顾一切地抓住一根树藤攀爬上去。终于,一眼山泉呈现在眼前,不仅水量充足,而且测量海拔高度900多米,高差正合适。

回村时,山里的寒风像刀一样刮在脸上,汗湿的衣服冷冰冰地紧贴在身上,但找到水源的狂喜,让他们加快了前行的脚步!

用不完的力量——

哪怕付出生命,也要圆乡亲们的吃水梦

找水难,引水也不易。

据国土部门的测量显示,修建这一引水工程需要穿越两大峡谷、飞跨7座山头,工程全长40多公里,管道悬空高度408米,最远的一段管道横跨937米。

本来信心满满的施工单位,在开工现场却打起退堂鼓。施工队负责人说,原定用无人机架线的,可峡谷太深太窄,又有超高压线通过,根本行不通。

省市专家只得重新设计施工方案,用最原始的办法架线:由人工从山脚下把钢索线、输送管道一步步拉上山顶。然后,再分别在7座山头上建混凝土固定基座,串联起输水管道和钢索线。

施工太危险,施工太艰难,世代盼水的村民却义无反顾!

村民李盈新兄弟俩全程参与施工,哥哥帮助施工队拉钢索、管道,弟弟帮助背运沙石料、水泥及拌砂浆的水等。管线每架设到一座山头,李盈新就放一挂鞭炮庆贺。在由第5号山头飞越第4号山头时,钢索线突然套住了站在崖边的李盈新,幸好同伴及时把他拎了回来。“望着飞速弹落到峡谷的纲索线,我一时瘫坐在地上,庆幸自己捡回了一条命!”李盈新说。“饮水工程管线要经过两镇四村,涉及近40个农户的山林土地,协调也是一大难题”,村党支部副书记吴号声说,经历川气东输、沪渝高速、宜万铁路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后的少数村民,要么价格太高,要么横竖不让通过。村治调委员陈发刚带领协调小组,自己掏钱带着礼品上门说好话,求让道,行方便。每到一家,他们帮对象户干活。在干活中拉近距离,打开话匣,动情求人,确保管线通过。

整个工程最终耗费资金150万元,其中向上争取政策资金87万元,还举债近70万元。向定锐说:“若不是村民义务投劳4000余个,资金缺口还将多出40多万元”。

木桥溪村引水之举首先感动了负责为工程测量、设计的长阳国土局,他们为该村免去了一切费用。县财政局得知后,通过“一事一议”奖补办法为他们补充经费10万元。一位省级专家说,这是建成的“空中红旗渠”。

道不尽的喜悦——

水润乡愁,作别穷乡鼓劲奔小康

2015年12月30日,跨越了4个山头的第一股山泉水从臂膀粗的水管中喷薄而出。村民李盈波激动地接了一壶,一路奔跑回家,边烧水泡茶,边电话邀请村两委班子成员来分享。“吃水不忘恩人,土家族有个规矩,第一口茶一定要请党支部一班人来品尝!”他说。

2月5日,全长40多公里的饮水工程全段通水时,正值农历春节前夕,192户村民燃放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山寨。“人生功过是与非,谋福为民最为贵。捧口甘甜自来水,感谢我们好领队。一口甘甜自来水,不知盼了多少辈。而今梦想变现实,多亏咱的村委会”。村民邓长平编写的顺口溜被年轻的后辈吴涛发到朋友圈,一时间成了乡亲们手机上的“热帖”。

少小因缺水离家的吴涛在石城的房屋遭到白蚁侵蚀,是否修缮成了当务之急。整还是不整?关键还是水。吴涛说:“没有水,修房子就免谈。从山下拖水来拌砂浆,那豆腐成了肉价钱。”

通水那天,吴涛立马推倒居住了数十年的土坯房。“旧房不整了,直接盖新房”。阳春三月,吴涛一栋两层四开间的房屋如愿封顶。

如今,石城已有18个农户拆旧房、建新居,37个农户规划建房,还有24个农户准备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和乡村旅游。

村民邓长平也打算建新房,还计划建吊脚楼,挖大堰塘,栽荷花,养鱼虾,利用新房边的大溶洞发展旅游,发家致富。

水来了,乡愁不再愁。深爱这片土地的人们,迸发出改变面貌的极大热情,迈出了奋勇脱贫的坚实步伐。

本报通讯员 吴文杰  本报记者 林高柳

(本文刊载于《三峡日报》2016年04月08日A1版 原文链接:http://61.136.223.243:8001/shtml/sxrb/20160408/132138.shtml)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