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之际,西陵区迎来了建区30周年。30年砥砺奋进,30年精彩变迁。激情跨越的日子,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启西陵建设新征程,再写首善西陵新篇章,《三峡日报》今起与西陵区联合开展“激情跨越30年——感动西陵人物征集评选”活动,敬请读者关注。
她从战争年代走来,经历了建国、创业、改革、发展的岁月。老同事亲切地唤她“铁娘子”,百姓尊敬地称她“韦书记”。她就是西陵区第一任区委书记韦有竹。
几经辗转,山东妹子落户宜昌
1930年,韦有竹出生在山东日照沂蒙山老区。18岁那年,她在山东临沂参军入伍。1949年8月,机敏能干的韦有竹被调到时任新四军政委的郑位三身边工作。新中国成立后,韦有竹随行到达湖北,并与警卫员陈义炳结为伉俪。
1951年,韦有竹被保送到湖北革命大学学习。条件非常艰苦,没有大课堂,上大课在广场上,每人自带草编的蒲团作垫,双膝代替课桌记笔记。为了缓解供给紧张,革大给各部各班分配生产基地,学员在学习之余参加劳动生产。这位从老区走出的山东妹子,劳动积极,从来不甘人后。然而,由于文化基础薄弱,她曾想退学改学其他专业。郑位三夫妇知道她的思想状况后,亲自到学校看望她并送来棉衣,鼓励她好好学习。从此,她消除了“打退堂鼓”的思想,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科学知识。
1956年,韦有竹随丈夫陈义炳由宜都调至宜昌市公安局政治处工作,从此,韦有竹把根扎在宜昌。
兴办实业,“铁娘子”要做就做最好
“整个街办只有16个编制,包括1名勤杂工,当时真的是一穷二白。”1976年,韦有竹开始担任西陵街道办事处主任,当时的情景,老人记忆犹新。
要改变贫穷的面貌,就必须开办赚钱的实业。1982年,丈夫到广州参观学习,韦有竹则从丈夫带回的10包快餐面得到启示。
韦有竹暗下决心,西陵街办也要生产出畅销全国的快餐面,要做就要做最好的。
“那十包快餐面我们一家人只吃了一包,剩下的九包都煮给我认为会支持快餐面生产线建设的人吃了。”回想起自己耍的一个小心机,韦有竹仍觉很得意。
在那个一把挂面两毛一,一包快餐面却要两毛钱的年代,有人讥讽是韦有竹想吃天鹅肉,有人断言她要吃大亏了。韦有竹当机立断与外商签订引进价值30多万美元的快餐面生产线合同。为落实这30多万美金外汇贷款,韦有竹提出以西陵街办所有企业资产抵押,按期还贷,中国银行也被她锲而不舍的精神打动,解决了30万美金外汇款。然而,65万元的厂房设备仍处于借贷无门的状态。
合同交款日期一天天临近,她心急如焚,决定将刚刚建起,干部职工眼巴巴盼着迁建新居的宿舍楼卖掉。有人担心卖楼会卖掉民心,她的决定却得到了干部职工的理解,卖掉新楼,筹集资金,为引进生产线背水一战。韦有竹把办公室搬到工地,经过4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如期交付了厂房。仅用15天就将原本要40天才能完成的设备安装工作全部完成,并一次试车成功。快餐面生产线投产后,高品质的快餐面销往全国各地,常常供不应求。一年结算的时候,大家发现,不仅还清了所有贷款,还赚了不少钱。
这一仗让韦有竹尝到了兴办企业的甜头。1984年,西陵街办开始兴建西楚饭店(今铁路坝沙龙宴酒店),她一连数日“泡”在工地上,与群众一起搭木梯,下基坑挖基脚,浑身沾满泥水。据当年一起共事的王少清老人回忆,兴建西楚饭店那阵子,韦有竹没日没夜地“泡”在工地上,孩子们有时半个月不见其人。她不知疲倦地与时间赛跑,计划两个月工期的西楚饭店奠基工程,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
宜昌市第二服装厂、宜昌市绣花鞋厂、宜昌市抽纱厂……一批企业拔地而起,也为后来的西陵区经济奠定了基础。
不拘一格,一声“韦书记”道尽百姓尊重
1983年,中央电视台头条新闻报道西陵街办企业的成功,这都离不开韦有竹的眼光与魄力,在于对科技、人才的重视,不拘一格启用人才。
八十年代初,分配到街办工作的大学生、专业技术人才极少,她就以委托培养的方式,选送勤学肯钻的干部职工到高等院校脱产培训或深造,仅上海交大就送去4人。西陵工艺美术公司创立之初,她以高薪、住房等优惠条件,从江浙引进绣花、编织、木雕等各类能工巧匠。
为解决辖区待业、劳教释放人员和残疾人的就业问题,鼓励他们自食其力,当有单位向西陵办事处征收土地时,她提出不要征地费用,要门面。利用空置场地和资金支持,扶持这些年轻人、残疾人自主创业,三五人合作自办小作坊。或者通过就业培训,让他们学习驾驶和烹饪等技术。
1987年,西陵建区。1989年,当新区工作步入正轨后,年近花甲的韦有竹从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
一次韦有竹从献福路步行去樵湖岭的路途中,一辆出租车在她身旁戛然而止,出租车司机恭恭敬敬请她上车。 “韦书记,让我顺路带您一程吧。您不认识我,可您是我的恩人,是您在中书街给我安排了住房,让我有了工作。” 司机说。
“从建区生产总值不到一个亿到现在的300多个亿,财政收入从400万到现在的10个多亿……”一位88岁的老人,清晰地记着西陵区的各项最新经济指标。她说,只有等闭眼的那一天,才不会再牵挂这个地方。(三峡日报 记者 叶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