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战场上的打赢 走近宜昌籍东海舰队某计量站站长张华锋

2018-03-05 06:41  

“每当舰艇出航、利剑出鞘,虽然我们不在前方,但是我们心里明白,这里面有我们付出的辛劳与汗水!”1月21日,在东海舰队某计量站,站长张华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动情地说。

入伍10余年,与计量工作为伴,默默奉献于海岛深处,张华锋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精心、精细、精准,一切为了打赢!

扎根才能建功

2003年6月,张华锋从湖北大学毕业,毅然选择了千岛之城舟山,在一个小小的计量站扎下了根。

作为地方大学生,刚刚入伍报到的时候,看着基地机关漂亮的营区、舒适的环境,张华锋以为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可是报到分配后,他被分到了位置偏僻的计量站。

“当时,看着三面环山的这个单位,说没有想法是骗人的。”张华锋告诉记者,一开始,他心里还有点“小情绪”。

正当张华锋困惑之时,他遇到了军旅生涯中的“贵人”。

当时,单位的一位资深老专家了解了张华锋的迷茫与困惑,主动与他谈心。

在老专家的开导下,张华锋也逐渐明白,只有敬业才能走上部队的大舞台,只要敬业就能在军营的舞台上绽放光彩。此后,张华锋就暗暗发誓:“一定以老专家为榜样,扎根军营,爱岗敬业。”

敬业才能精业

业精于勤。为了尽快熟悉业务,张华锋拼命地学习着。

白天,他跟在老班长、老骨干、老前辈后面认真学技术、学操作。看不懂的,就找来专业书籍弄清原理;听不明白的,就拉住技术骨干刨根问底。

晚上,他一个人在学习室加班加点学专业、学知识。往往为弄懂一个问题,翻资料、查图书、找依据、悟方法,一次次地练习,一次次地操作,经常熬到深夜。

经过不懈努力,张华锋的业务能力逐渐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认可。2011年,在海军举办的首届专项技能大比武中一举夺魁。2007年开始,连续10年带队或作为技术负责人承担某专用检测设备的计量巡检任务,南至三亚,北至秦皇岛,千里行军,日行夜作,连续奋战,每次都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完成好应急计量保障任务,得到了上级机关和部队的一致好评。

张华锋还十分注重知识积累升华,在阅读大量专业技术文件、资料、文献的基础上,他还利用下部队、进工厂、走访大专院校和到科研院所学习的机会,积极向官兵和专家们请教学习,在国内核心刊物和军队重点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7篇。在原海军航空工程学院研究生学习期间,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获得海军第六届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编写了导弹和鱼水雷计量检定规程等海军标20多个部分,使得专用测试设备的计量检定有标可依。

突破才能突围

某导弹是海军“杀手锏”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该导弹一直没有立足自身形成计量保障能力,在计量保障技术上受到外方限制,严重影响了战斗力发挥。

“一定要攻克这个难关!”

作为计量专业的技术骨干,张华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暗下决心:立足自身,打破技术封锁。

于是,张华锋利用当时在海军航空工程学院读研的大好机会,积极主动参加海军航空工程学院该武器国产化研制课题组科研项目攻关,掌握了导弹检测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检测流程,获得了第一手资料。

同时,张华锋走访科研院所,向专家取经,借鉴相关装备的计量方法,并多次到一线部队调研计量需求,为计量检定系统的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成立课题攻关组后,张华锋全身心投入到课题攻关。因为完成该项目需要采用与以往完全不一样的计量检定方法,可供借鉴的资料相当稀缺,难度非常大。

但是张华锋没有知难而退,而是迎难而上。白天,要完成业务工作,张华锋就利用工作间隙整理前期获得的相关资料;晚上,不断地进行软件编程和调试,经常加班到深夜。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月之内,张华锋就掌握了某自动测试系统的软件编程技术和涉及时间频率、无线电、电学等多个参数10多台仪器设备的计量检定方法。

随后,张华锋到航院现场进行调试,连续奋战3个月,最终成功完成了项目。该项目摆脱了该导弹计量保障受制于人的局面,为国家每年节省数百万元军费,填补了该型导弹武器装备计量保障的军内空白。

“回首10余年来走过的路,我的心渐渐融入到军营这片广阔天地,我的理想也在科研的路上逐步实现。”张华锋说,他将继续用汗水浇灌科研的花朵,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投入到军队计量领域的建设中去,在军营的画卷上谱写新的辉煌。(三峡日报 记者 李鹏飞)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