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优秀传统文化绽放新时代光芒——首届“屈原文化研究国际论坛”专家访谈之一

2022-08-02 07:30   三峡日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哲学部副主任刘跃进

将宜昌建成楚辞学术研究中心

——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哲学部副主任刘跃进

“对于宜昌来说,屈原就是文化地标和名片。因此,宜昌人民更应了解屈原,热爱屈原。”8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哲学部副主任刘跃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动情地表示,屈原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个最伟大的诗人,他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符号的一个象征。

“在我看来,宜昌打造屈原文化‘一标三地’至少有三大优势。” 刘跃进表示,宜昌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地处长江中上游重要节点,上接巴蜀,下连荆楚。同时,宜昌历史悠久,文化繁荣。此外,宜昌还有良好的文学优势,作为屈原的故乡,屈原的文学成就也是独一无二的。

刘跃进表示,宜昌要打造屈原文化“一标三地”,就要把屈原研究成果、屈原的作品,屈原的精神通过各种形式传递出去。在学术层面,要将宜昌打造成楚辞学术研究中心,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搜集影印整理古代、近现代、当代所有不同版本楚辞作品,并将其数字化,所有成果集中存放于新成立的宜昌屈原文化研究院。在技术层面,要激活传统文化,做好大众化传播;同时,要让古文活起来,将其翻译成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借助现代化传播手段,让楚辞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提升楚辞普及的广度和深度,让屈原文化的内核进入到更多人的内心。

“成都杜甫草堂值得借鉴学习。”刘跃进表示,宜昌应该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做好屈原文化氛围烘托,举办各种大型文旅活动,让游客因屈原而了解宜昌、向往宜昌,进而爱上宜昌。(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李鹏飞)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总编王茵

宜昌打造屈原文化“一标三地”恰逢其时

——专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总编王茵

“青山似玉簪,碧水如罗带。此次来宜让我对这座滨江之城有了新的认识。”8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总编王茵在接受专访时表示,宜昌,在她的心目中是一个经济繁荣发展、具有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山水名城。而宜昌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号召,成立屈原文化研究院,举办屈原文化研究国际论坛,是让本地传统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通过研究历史培养历史自觉确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

“宜昌的屈原文化研究院应该说走在了全国‘两创’文化发展的前列。”王茵认为,宜昌致力于打造屈原文化的“一标三地”,是实现宜昌“产业兴旺、功能强大、文化厚重、人气鼎盛”发展目标的重要一环,是发挥宜昌得天独厚历史文化优势的当然之举,而且恰逢其时。

王茵提到,如今,宜昌发展日新月异,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宜昌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和活力源泉。而国际论坛的举办,具有开展文化交流、进行文明互鉴、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视野,只有依靠这种国际文化视野,才能实现宜昌高质量发展目标。“我期待着宜昌的屈原文化研究院能够推动全国的屈原文化和楚辞研究,更大范围地弘扬屈原文化和楚辞风采,让更多的中国人民和国际人士了解屈原、喜欢楚辞。并且希望屈原文化研究院能带动宜昌历史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升级,推动宜昌文化产业发展,打造世界级历史文化旅游名城。”(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何婧 通讯员 邹雅婷)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河北大学副校长过常宝

将屈原文化融入社会生活

——专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河北大学副校长过常宝

“宜昌作为屈原故里,打造屈原文化‘一标三地’意义重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河北大学副校长过常宝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宜昌人杰地灵,对于继承和发扬屈原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过常宝说,屈原文化研究不仅仅是在学术层面,应该和经济、社会活动更为紧密联系,从文学研究到全方位融入社会文化层面。

宜昌正在打造屈原文化“一标三地”,通过打造屈原文化的“权威阐释地”,汇聚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力量,形成学术研究的高地,对于学术界意义重大。

过常宝表示,“标准制定地”在文化活动中非常难得,要根据学术依据、传播学规律来制定文化标准,有利于屈原文化的准确、高效传播,避免在商业化的过程中被滥用文化符号、破坏文化形象,这也符合文化传承和经济活动的规律。“从传播文化形象的角度来说,标准化非常重要。”对于标准制定,过常宝建议,文化现象的阐释具有多样性,文化形象也有不同层面的理解差异,制定标准既要有科学性的严格,也要有市场化的宽泛,两者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将文化符号转变成经济社会活动。

过常宝表示,作为屈原文化的“活动聚集推广地”,宜昌应主动承担跟文化研究相关的核心活动,承担起引领和汇聚的责任。

“屈原文化也是宜昌的文化形象,通过打造屈原文化’一标三地 ’,将宜昌鲜明的城市形象,传播到全国乃至全世界。”过常宝说。(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郑延)

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贾学鸿

打造屈原文化大文化圈

——专访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贾学鸿

“打造屈原文化‘一标三地’,与宜昌丰富的屈原文化资源很相符。”8月1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贾学鸿表示。

贾学鸿认为,屈原文化具有独特的人格价值、艺术价值、精神价值和现实价值。打造屈原文化“一标三地”,首先要传承弘扬屈原高洁的人格和强烈的家国责任感,以及他不改初衷执着追求理想信念的精神。屈原创造的楚辞诗歌体裁,曾被梁启超评为中国古代最美的诗歌,这是屈原文化的艺术价值所在。

“传承弘扬屈原文化,不仅要从屈原本身挖掘,还要上升到楚文化、整个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贾学鸿认为,楚文化包含了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文化,契合了人们的精神需求。

目前,各地都在挖掘自己的文化资源。宜昌具有丰富的屈原文化资源,有独特的文化优势。要利用好这种文化优势的引领和召唤作用,让全世界知道屈原文化的价值,以及宜昌作为屈原文化发生地的价值。

她建议,传承弘扬屈原文化,不能仅仅局限于屈原本身,要扩展到屈原思想、屈原人格、屈原的文学艺术和思维方式等各方面。要通过举办各层面各类型的活动,将屈原文化深入到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深入到群众内心深处。要通过活动,把全世界仰慕屈原的人聚集到宜昌,扩大宜昌屈原文化的影响。

“要通过政府的支持,打造屈原文化大文化圈,让屈原文化从中国走向世界。作为屈原故里,这是宜昌的责任。”贾学鸿说。(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何冠英 通讯员 邹雅婷)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徐兴无

用屈原文化滋润城市品牌

——专访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徐兴无

“打造屈原文化‘一标三地’,这个提法给宜昌弘扬屈原文化指明了方向和路径。”8月1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徐兴无表示。

“宜昌作为屈原故里,其地理位置具有特殊性,围绕宜昌地理空间提出空间性概念‘一标三地’,两者十分契合。”徐兴无认为,打造权威阐释地是宜昌弘扬屈原文化的一个有效办法,而在标准制定中,要努力探索屈原文化活动形式,做好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让更多新的文化形式传播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谈及活动聚集推广地,徐兴无表示,举办大型活动是推广传播屈原文化的重要举措,要不断丰富活动意义,“举办本次屈原文化研究国际论坛,是宜昌推动屈原文化创新发展的具体体现,通过与会专家学者的交流和碰撞,进一步凝练提升了屈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赋予了屈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屈原文化诞生在长江流域,是长江文化的重要支撑点,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宜昌做好弘扬屈原文化的工作,体现了宜昌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文化使命担当。”徐兴无说,希望宜昌在深入挖掘屈原文化的同时,更要增强城市的文化自信,用屈原文化理念滋润城市品牌,让宜昌成为屈原精神的永恒地标。(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孙红亚)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树国

挖掘更加丰富的屈原文化内涵

——专访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树国

“宜昌是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诞生地,挖掘、传承、发扬屈原文化精神有得天独厚的优势。”8月1日,初次来宜,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树国欣喜不已。

他表示,屈原文化是宜昌的文化名片,是荆楚文化的翘楚、长江文化的明珠,也是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彰显中华文明内核的重要符号。通过本次屈原文化研究国际论坛,专家们碰撞前沿思想、交流研究成果,必将进一步扩大屈原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为宜昌屈原文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启发。

“传承发扬好屈原文化,还是要以做好研究阐释工作为前提。”作为研究屈原文化的专家,张树国建议,可以利用现存的资源,尝试从楚文字的角度去还原解读屈原作品,立足当时的社会与文化语境,挖掘更加丰富的屈原文化内涵。

张树国表示,在深入挖掘研究屈原文化的同时,还要同步开展节庆赛事、文艺精品创作、屈原文化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增强屈原文化在新时代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希望宜昌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继续大力弘扬屈原文化,传承屈原精神,做好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文章,打造更高知名度的城市品牌,让屈原文化在新时代迸发更加绚丽的光芒。”展望未来,张树国说道。(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付江山)

湖北省屈原研究会副会长、长江大学楚文化研究院教授徐文武

办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权威论坛

——专访湖北省屈原研究会副会长、长江大学楚文化研究院教授徐文武

8月1日下午,湖北省屈原研究会副会长、长江大学楚文化研究院教授徐文武接受了记者的专访。他表示,宜昌作为屈原故里,把传承发展屈原文化作为城市文化核心品牌来抓,办好屈原文化研究国际论坛,有基础、有计划、可实现。

徐文武说,办好屈原文化研究国际论坛意义重大。要通过持之以恒地努力,让该论坛成为传播屈原文化的阵地、研究屈原文化的高地,并为宜昌打造屈原文化“一标三地”提供强大的支撑力。

徐文武建议围绕“两个持续提升”精准发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权威论坛。一是持续提升论坛的聚合力。尽快把全球研究屈原文化的各领域专家学者凝聚到论坛中来。在推进过程中,既要高度重视国家级科研机构的参与,也要注重吸纳高校和学会的研究力量,形成“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发展格局。尤其是要关注本地研究学者的培养,力争建成一支长期稳定、实力雄厚的本土研究队伍。二是持续提升论坛的影响力。徐文武说,要坚持不懈地办论坛,用一届又一届的时间积累增强论坛的影响力。要重视论坛成果的宣传转化。他建议主办方用好各种新闻媒体和宣传平台,定期向社会发布每届论坛的研究成果,让论坛的影响力从内循环走向外循环。

徐文武说,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有望在全国乃至全球建立起一种记忆纽带——人们一提到屈原文化研究,就能快速联想到宜昌主办的屈原文化研究国际论坛。(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高圣男)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赵辉

传承屈原文化是当代生活的需要

——专访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赵辉

“屈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宜昌最亮丽的文化名片。宜昌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文化交流活动,非常有意义。”8月1日,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赵辉接受采访时表示,很乐意为宜昌研究、传播屈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赵辉说,宜昌通过举办主题节庆活动,充分挖掘非遗品牌,注重屈原文化传播与推广,已逐渐形成特色城市品牌形象。多次来宜,深刻感受到宜昌的发展变化,屈原文化也正积极融入宜昌人民的生活。

赵辉近期研究主要从身份的构成来研究屈原、宋玉创作的异同,从新乐的角度来解释楚国文化精神的形成。“先有楚辞,后有屈原。因为屈原,楚辞才能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流传千古的伟大的文学符号。”他认为,传承屈原文化,是当代我们各个层面生活的需要。

如何更好地传承屈原文化?赵辉说,屈原文化要真正传播开来,不应只是把屈原的作品当作文学,也可以拓展到政治层面。“《离骚》《九章》是优秀的政治读本,在屈原文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屈原作品的文学研究,也要注重屈原政治符号的内在蕴涵。”赵辉建议,把屈原文化作为道德建设、廉政教育和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屈原作品可作为培训教材。高水准构建屈原文化普及教育体系,让屈原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校园等,将屈原文化与当代政治、文化、民俗生活融合起来,让屈子精神永流传。(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蔡昶)

图片由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吴延陵 王昌明 通讯员 邹雅婷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