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有个九里工业园区,一名温州人在这里闹出了不小动静。
他叫章文忠,执掌着民营企业湖北泰和石化设备有限公司,主产超低温高压阀门,今年手握德国市场2000万欧元订单。
而好事还在来:与英国某石化企业的合作顺利,技术选型已经基本完成,预计合同金额达到6000万美元/年。
欧洲企业之手为何伸向它?2月17日,记者采访泰和,得见它发力供给侧的浪花朵朵。
小小阀门,“水”有多深?
章文忠曾在英资阀门公司工作了7年,并担任其远东区销售负责人。
那时候,众多阀门产品中,超低温高压阀门销售业绩一枝独秀,售价也高,可他偏高兴不起来。“国外企业技术垄断,漫天要价,实际上国内市场是高成本在用人家的产品。”
带着不甘,章文忠做起有心人,在销售国外这类产品的同时,悄悄拉起一支技术团队,想自主搞研发,争取折腾出自己的产品来替代进口。
2008年,机缘让他来到秭归,并创办了湖北泰和石化设备有限公司,一边贴牌生产,一边进行基础研发。
简单的贴牌加工,挣的是汗水钱,企业利润特别低。研发呢?阀门制造中关键的流体控制技术,发达国家已经领先中国几十年,更何况是超低温高压阀门。
雄心万丈的章文忠遭遇百余次研发逆境后,发出浩叹:小小阀门,技术的“水”太深!
但是,他仍未放弃。
为了掌握超低温高压阀门的关键性技术,为企业锻造核心竞争力,章文忠多次到访德国企业、大学寻求合作。核心技术资料,他当然拿不到。一些大学都知道这张熟面孔为何而来,一概以婉拒待之。
回到秭归,他更坚决。
试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6寸的小阀门,检验一次需要16瓶氦气,而一瓶氦气就需要2500元,如果是检验20寸的阀门,需要的氦气就更多。光是报废的产品和材料,都用了大几千万。”章文忠说。
一些企业需要更换超低温高压阀门,章文忠就将自己的产品作试验性销售,以市场反应寻求改进之道。
2012年末,泰和终于迎来曙光,突破了超低温高压阀门的关键技术,建立了基础试验平台,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及工艺包,设备综合性能稳定。
2013年初,泰和又先后与兰州理工大学等高校展开校企合作,建立独立研发中心,顺利完成国内阀门生产准入TS-A1/A2低温高压高温高压认证,获得欧洲CE免检和美国石油协会API、德国TUV-H模式等各项标准认证。当年,公司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2014年10月,泰和取得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之后,当年就实现试验性销售收入576.9万元。泰和的阀门逐渐成为了市面上“洋阀门”的替代品。
可是,好景伴着阴霾。因宏观经济环境变化,2014年银行从泰和抽贷四千多万元,公司运转出现极大困难。
此时,不少上市公司主动联系章文忠,要求并购泰和。章文忠不为所动,忍痛部分裁员,并对管理团队集体停薪10个月。如此境况下,超低温高压阀门团队的科研项目经费分文未少。
地方的援手来得及时。秭归县政府和开发区协调了2000多万产业政策扶持资金,并给泰和财政担保。“没有秭归的重点支持,我们在2015年可能就支撑不了。”章文忠说。
1月17日,中国石油石化研究院秘书长丁武一行专程到秭归,将“工业超低温阀门技术中心”授予泰和。丁武称,经该院多位专家评审后,湖北泰和在全国唯一获此殊荣。
瞄准国际高端市场抓供给侧改革,泰和在秭归山里铸就的这段阀门“传奇”,值得寻味。(记者 皮亚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