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坝村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从“脏乱差”到“白净美”

2017-12-05 07:36  

11月22日上午,寒冬笼罩的秭归县茅坪镇陈家坝村,村前屋后,热火朝天,10余名身穿红色马甲的志愿者,正在大扫除。63岁的杜国金是这支队伍的发起者,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天蓝地绿”志愿服务社团。

从垃圾满地到秀美山村,从公益意识淡薄到互帮互助,地还是那块地,人还是那群人,陈家坝村风貌却焕然一新,为何?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11月16日起,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深入陈家坝村蹲点调研,探寻这里趟出的中国乡村治理新路径。

修路引发乡村治理思考

“三五个村干部,数十里大山场,干部辛苦跑断了腿,堵不住老百姓埋怨的嘴”。在秭归曾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

陈家坝村党总支书记傅先新深有同感。全村1040户村民,散居大山之中,人心拢不到一起,山上山下居民,各有各的打算。

陈家坝的思考从修路说起,修路曾让村干部伤透脑筋。

村里有家茶场,由于山路陡峭,百姓上山采茶难,运茶下山更难,县财政投资50万元支持村里修路,却因为征地遭遇阻扰,2公里村道反反复复修成断头路。

其实村民心里都清楚,要想富,先修路,山高坡陡,不通路,采茶就得一篓一篓地背回来,效率低、成本高。然而,面对扶贫项目“下村”,不少村民的第一反应不是如何参与,让好事落地,而是“项目来了,就等政府发钱补偿”。

村务事同样如此。杜国金说,眼前的美丽山村,5年前可是垃圾满地,污水横流,谁都不愿主动清扫。

县民政局局长张峻峰介绍,秭归是典型山区贫困县,实行“合村并组”后,建制村地域范围平均达到13平方公里,虽减少了村级行政成本,但也带来治理单元偏大、群众利益协调难度加大、村委会行政化等问题。村民往往处于被动接受公共服务的状态,对于公共事务,村民关注度、共识度低,基层村民自治日益变为村委会自治、村干部自治。

面对基层治理的现实困境和农村发展的内生需求,秭归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探索“幸福村落”建设,开辟村民自治新途径。核心是重心下沉,把建制村自治大单元,划为村落自治小单元。

村级的组织架构也重新设计。取消村民小组,实行“村党组织—村落党小组—党员”和“村委会—村落理事会—农户”的双线运行、三级架构治理模式。凡是村落有党员3人以上的,同步组建党小组;村落内党员人数不足3人的,与邻近村落联合组建党小组。党小组长兼任村落理事长的有844人,占41%。

村落自治单元的探索

按照“地域相近、产业趋同,利益共享、有利发展,群众自愿、尊重习惯、规模适度”的原则,陈家坝被划分为13个村落。由村落村民推选成立村落理事会,由党小组长、理事长和“八员”组成。“八员”包括张罗员、调解员、宣传员、环卫员、监督员等等,职责既包括调解邻里矛盾、红白喜事等村俗民约,也包括环境卫生、治安联防等公共事业。

72岁的周公文是第四村落的调解员和维权员。村落167户人家,今天张家占了李家的地,明天邻里发生争吵,老周都及时出面调解,不厌其烦。老人自豪地说:“我是老党员,在村里干了40年生产队长,大伙相信我,选我做调解员,我就得干好。”

65岁的鲁发朋是第4村落党小组组长和“理事长”,发展经济、主持红白喜事、协调修路、关心困难群众成了他的常态工作。他说:“村落里都是熟人,沾亲带故,相互有约束,我们能做成一些村干部难做成的事。”

幸福村落在秭归遍地开花结果,县民政局工会主席李林修介绍,全县186个村建有2035个村落,选出“两长八员”9389人。秭归幸福村落创建获“首届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奖,并纳入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试验项目。

志愿联盟激发公益热情

在一片叫好声中,陈家坝又探索出新的乡村治理路径。“村落治理还存在村民公益意识淡薄,理事会缺乏主动服务意识,出现行政化现象。”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专家年初在陈家坝调研得出结论。

傅先新说,在村落理事会督促下,村里卫生状况大为改观,但许多村民都是被动接受,相互推诿,干了活的觉得委屈,没干活的占了便宜。

如何把村民积极性调动起来?在专家指导下,陈家坝掀起了公益创投热,蓝天绿地志愿服务队、夕阳红老年志愿服务社团等志愿联盟,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有了志愿团队,我不再孤单,现在大伙都抢着做公益,不仅可以领取积分,兑换奖品,村里还开大会表彰。”杜国金说。

9月,全省第四届社区公益创投大赛上,陈家坝的“小村落大能量村落志愿联盟”荣获一等奖,这是全省首个农村社区治理获奖项目。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陈伟东盛赞,陈家坝村落志愿联盟补齐了“幸福村落”创建的短板,让长效机制更管用,让公益事业有人“心甘情愿”去做,让农民自己创造幸福生活。

记者手记

把众人事变成人人事

从路难修、事难办,到村集体事抢着干。陈家坝村让人刮目相看。

都说村官难当,乡村治理破题难。

山城秭归却在改革探索中,越闯越勇,信心倍添。

从创建“幸福村落”,开展微治理,到打造志愿联盟,人人做公益,核心都是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共建家园,共治村庄,共享成果。

农村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1978年,就是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大包干到户,拉开了农村土地改革的大幕。

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来自田野的改革探索,总是生机勃勃。

陈家坝的实践证明,只有努力践行十九大精神,把众人事变成人人事,才能破解基层治理难题,赢得群众信赖。(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杨麟 通讯员 徐伟宇 郑家裕)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