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学昆山”系列报道之一
【看昆山】
昆山是苏州市下辖县级市,连续11年稳居全国百强县(市)之首,以全国0.1‰的土地、1.8‰的人口,创造了全国5‰的工业增加值、4‰的GDP、3.3%的出口总额,综合实力相当于全国地级市中的65位水平。
昆山从默默无闻的农业小县,跨越进入全国百强县榜首。“昆山之路”的背后,昆山的经验是什么?昆山人的过人之处在哪里?昆山又带给宜昌哪些启示?
带着这些问题,宜昌市“生态保护和产业转型发展”专题研讨班的50名学员,实地到昆山寻找答案。6天的学习时间,先后6 次与昆山市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学习“昆山经验”;4次深入苏州工业园、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昆山核心区、好孩子集团、上海化学工业园等园区企业现场考察,近距离感受“昆山奇迹”;3 个夜晚挑灯夜学,研讨交流,感悟“昆山精神”。
昆山一路走来,支撑其发展壮大的是昆山干部群众“敢于争第一、勇于创唯一”的进取精神;“想别人没想之事、干别人没干之事、成别人没成之事”的机遇意识;“自主创新、自创品牌、自我创业”的务实作风。
昆山的发展并不是一路领先。上世纪80年代初昆山还是典型的农业小县,1980年常熟工农业总产值达20亿元,昆山仅为5亿元,低于周边、落后全省。无为必无位,当时苏州6个县市每年经济大盘点,昆山“小六子”时常拖后腿,开会坐后排、发言作检讨。经过30多年艰苦创业、赶超跨越,昆山率先在江苏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
昆山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2014年8月,昆山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发生“8·2”特别重大铝粉尘爆炸事故,造成146人死亡、114人受伤,18人被采取司法措施,35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昆山之路”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干部队伍一度弥漫着消极迷茫、悲观失落的情绪。昆山痛定思痛、深刻反省,对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安全生产等进行全方位、无死角整改,强化了定力、提振了精神、稳住了阵脚,保持了转型发展的领先优势。
昆山的发展并不是一步到位。在基本实现“两个率先”的今天,昆山安不忘危、居安思危,算好土地、人口、生态、公共服务和差距“五本账”,深入推进“昆山之路”从头越,全力打造国际现代产业、中国和谐幸福、江南人文宜居“三大名城”。
总结昆山发展历程,用昆山市委原副书记钱解德的话说,“别人没想到的,我们想到了; 别人想到的,我们已经做到了;别人做到的,我们已经做出特色了”。
【思宜昌】
与昆山的发展路径相似,几十年来,宜昌实现了从峡江小城到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历史性飞跨,靠的也是历届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艰苦创业、赶超跨越的实干苦干精神。今年以来,宜昌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指示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迈出转型跨越坚实步伐。
进入新时代,要让新理念更好指导宜昌实践,还需要从思想根源入手,站在高处、看到短处、弘扬长处。“要学习昆山人转中求变、变中求好的进取精神,我们要把着力点放在新动能培育上,通过动能转换推动宜昌发展转型。”市发改委主任郭康新说。
“思想换脑,内化于心!” 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周华荣认为,要“以变对变”,用思想的不断解放应对市场的不断变化,形成全市共识。
【谋发展】
深入解放思想。昆山的每一次发展机遇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前提,在解放思想中超前发展。枝江市发改局党组书记、局长李芹感慨,“昆山的每一次转型,都是一次解放思想的过程,每一次的转型,都是解决发展中遇到问题的过程”。
昆山在超前发展中不断调整思路,在调整思路中实现超前发展。宜昌要发展,就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突破阻碍发展的思想藩篱。
坚定转型发展。昆山早期也相对落后,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是因为始终坚持正确发展理念。我们要坚定转型发展的定力,在加快发展中增强实力,在转型发展中提升质效。
发挥比较优势。昆山不靠海、不靠江,自然资源有限。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提出“要发展、靠上海”口号,主动承接上海、苏州在技术、人才、金融、信息等方面的辐射,得到较好发展。宜昌不靠海不沿边,但环境优美,水陆空交通发达,磷矿、石墨烯、页岩气储量丰富,有自己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我们要发挥优势,围绕优势资源发展壮大产业,把薄弱产业做大,把支柱产业做强。 (三峡日报 记者 雷鹏程)